失智篇(1):淺談阿滋海默病

文:台大名譽教授 張國柱(ChangKuo-Chu

 

阿滋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屬於慢性、極具破壞力的神經退化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約佔失智(dementia)病例的70%。一般常發生於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它也可能發生在60歲以下的病人,這些病人通常都有家族病史。存活至50歳的唐氏症(Down’s syndrome)病人,幾乎都會發展阿滋海默病,這可能與21號染色體所扮演的角色有關,因為21號染色體參與了類澱粉樣酶前趨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的代謝。

 

乙型類澱粉樣酶(amyloid β

從直述的角度來看:阿滋海默病起因於乙型類澱粉樣酶在腦部的聚集與堆積,繼而引發一連串的反應,最後導致失智(請見附註:阿滋海默病的病程)。但若是將造成失智的所有重要因子列入考量,那麼將是令人可怕的複雜。譬如說考量發炎程序在阿滋海默病所扮演的角色,勢必納入免疫分子數量的增加、神經支持細胞(neuron supporting cells),也就是神經膠質(glia)對異常組織環境的強烈反應以及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改變等等因素。神經膠質之基因的微細變化亦可增加發展阿滋海默病的危險性。儘管如此,發炎反應所可能引起阿滋海默病的細節,仍待釐清。近年來對APP/PS1小鼠(基因轉殖鼠,用來探討阿滋海默病的小鼠)的研究,提供了免疫活化蛋白可促使乙型類澱粉樣酶在腦部聚集的重要証據。

 

斑塊(plaques)與纏結(tangles

乙型類澱粉樣酶來自分子較大的類澱粉樣酶前趨蛋白的裂解,它有多種亞型,其中又以乙型類澱粉樣酶42型在阿滋海默病的發展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近年來研究指出,乙型類澱粉樣酶的聚集可引發腦部先天性免疫系統(innate immune system )的活化,促使構成神經細胞內之微細小管的 τ 蛋白過度磷酸化,導致 τ 蛋白的纏結。發炎線索顯示:腦部與免疫反應有關的小膠質細胞(microglia cells)可生成NLRP3發炎體(inflammasome),是發炎反應的核心。小膠質細胞也會釋出ASC蛋白,它是銜接蛋白(adaptor protein)的一種。ASC複合體(ASC complex)稱為ASC specks,可單獨與乙型類澱粉樣酶產生交互作用,進一步促成乙型類澱粉樣酶的聚集與堆積,形成斑塊。斑塊與纏結是阿滋海默病的特徵

 

NLRP3-發炎體-ASC-specks路徑』與阿滋海默病

阿滋海默病的病人,其腦部的乙型類澱粉樣酶有為數不少的小膠質細胞將之圍繞。當小膠質細胞檢測到乙型類澱粉樣酶在腦部聚集時,小膠質細胞能夠生成pro-IL-1β 。隨著疾病的進展,受損的細胞會釋出危險訊號(danger signals),觸發小膠質細胞生成NLRP3發炎體。這些危險訊號包括乙型類澱粉樣酶、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與代謝壓力(metabolic stress)。在危險訊號的觸發下,氧化態的粒線體DNAoxidized mtDNA)轉譯生成NLRP3NLRP3ASCcaspase-1形成多蛋白複合體,可將pro-IL-1β裂解成IL-1β,釋放於腦部並引起發炎反應。大腦免疫細胞長時間暴露於危險訊號,更增加促發炎細胞激素的生成,最終導致神經細胞的死亡。死亡的神經元又提供作為神經發炎的危險訊號。NLRP3亦可增強caspase-1的活化,導致神經發炎而抑制乙型類澱粉樣酶的清除效率。由此可知,『NLRP3-發炎體-ASC-specks路徑』在阿滋海默病的發展過程中扮演樞鈕的角色:NLRP3的活化可導致突觸的失能、認知功能的受損以及小膠質細胞清除乙型類澱粉樣酶的受限;ASC specks亦可促成乙型類澱粉樣酶於腦部的聚集與堆積而形成斑塊。

 

目前『NLRP3-發炎體-ASC-specks路徑』在人類阿滋海默病所扮演的角色,尚待釐清。設若推論性的治療可行,那麼就必須確認路徑上哪個標的物為對抗目標,對疾病的治療最為有效而且副作用最小。抑制路徑的上游標的物如NLRP3發炎體,那麼治療可有更廣範圍的效力,但也可能帶來了犧牲宿主免疫防禦機制的潛在危險;相反地,對抗路徑下游具有選擇性的標的物如ASC specks,那麼將有比較專一的治療結果,但對阿滋海默病多様化病理機制的抑制,欠缺充分性與完整性。儘管如此,『NLRP3-發炎體-ASC-specks路徑』可為醫界帶來治療阿滋海默病的一絲希望。

 

結論

阿滋海默病是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隨著病程的進展,終將導致失智,目前尚無有效療法。當小膠質細胞檢測到聚集的乙型類澱粉樣酶和特定受器的結合,便啓動慢性發炎反應。小膠質細胞所生成的發炎體包含了NLRP3ASC蛋白的長纖維以及酵素caspase-1NLRP3發炎體是小膠質細胞發炎反應的核心。受損細胞所誘發NLRP3發炎體的活化有利於IL-1βIL-18等促發炎細胞激素的生成,造成神經發炎惡化的病理狀況。小膠質細胞所釋出的ASC specks可與乙型類澱粉樣酶作用,進一步促成乙型類澱粉樣酶的聚集與堆積,進而形成斑塊。因此對『NLRP3-發炎體-ASC-specks路徑』的深入探討,或許可為阿滋海默病的治療帶來一絲新的希望。

 

附註

阿滋海默病的病程

斑塊(plaques)與纏結(tangles)是阿滋海默病的特徵阿滋海默病之病情始於斑塊與纏結存在於形成「初始記憶」的區域,也就是海馬迴(hippocampus)。斑塊與纏結破壞海馬迴的結構,導致病人很難形成短暫、新的記憶。隨後斑塊與纏結慢慢地擴散到腦的語言區,導致病患的表達能力受限而詞不達意。隨著時間的流逝,腦前部的邏輯思維區受到斑塊與纏結的侵犯,慢慢地病人失去了解決問題和理解概念的能力。之後,斑塊與纏結擴至情緒的調控區,破壞腦細胞,這時病人對於情緒和感受開始出現失控的現象。年復一年,疾病蔓延至視覺、嗅覺和聽覺的區域,此時病人呈現感觀失能而有幻覺的傾向。隨後,斑塊與纏結能夠破壞腦的後部,抹去最早、最珍貴的記憶。疾病進展至此,斑塊與纏結進一步破壞體感的平衡、協調區,使得病人失去行動的能力;最後破壞呼吸和心臓的調控中樞,導致病人死亡。從輕度健忘到死亡是個緩慢而持續的過程,一般可發生在810年之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1):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2):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心臟收縮力學 (1):心臟收縮力之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