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8的文章

血壓篇(1):動脈壓的生理意義

文:張國柱( Chang , Kuo-Chu )          台大名譽教授     日期: 2018/08/30   人體的循環系統大致可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這兩個循環是以串連的方式相互連結。今以體循環為例,做如下的討論。   動脈管的分類: 以功能的觀點而言,體循環的動脈管可分為:( 1 )近心端的主動脈或大動脈,其管壁所含的彈性素( elastin )比膠原蛋白( collagen )高出甚多,彈性佳,故稱為彈性管( elastic arteries );( 2 )遠心端靠近組織或器官的小動脈或細動脈,富含血管平滑肌,故稱肌性血管( muscular arteries )。肌性血管可利用血管平滑肌的收縮或舒張,調控進入組織或器官的血流量,為血管阻力的主要發生所在,故又稱為阻力性血管( resistance vessels )。此外小動脈或細動脈管壁所含的彈性素比膠原蛋白低甚多,較不具彈性。   動脈壓穩態參數的定義 動脈血壓波的最高點稱為收縮壓( systolic pressure , P s ),最低點稱為舒張壓( diastolic pressure , P d )。若對一整個週期的血壓波求得面積,再除以週期,便可得到平均動脈壓( mean arterial pressure , P m )。若只計算收縮期的平均壓,則稱為平均收縮壓( mean systolic pressure , P ms );若只計算舒張期的平均壓,則稱為平均舒張壓( mean diastolic pressure , P md )。此外,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的差值稱為脈搏壓( pulse pressure , PP )。   動脈壓穩態參數的生理意義 (1)   若 P ms 愈高,則心臟必須做更多的功,以便將血液從左心室壓送到動脈循環。此時心臓會消耗更多的氧,導致心臟氧的需求量( oxygen demand  )增加。   (2)   若 P md 愈低,則冠狀動脈的血液灌流量會下降。此時心臟所得到的氧會降低,導致心臟氧的供應量( oxygen supply )不足。   (3)   若 P m 愈高,在血流不...

血流篇(1):動脈循環之血流調控

文:張國柱( Chang , Kuo-Chu )          台大名譽教授     日期: 2018/08/29   循環系統大致可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這兩個循環是以串連的方式連結在一起。以體循環為例,其組成包含:( 1 )具幫浦射血功能的左心室;( 2 )具緩衝血量功能的主動脈和大動脈;( 3 )具調控組織灌流的小動脈和細動脈(血管阻力的主要所在);( 4 )行物質交換的微血管;( 5 )具有較弱血管阻力的細靜脈和小靜脈;( 6 )具儲存大量血液的大靜脈。循環系統具有連續性的血流,並有一套調控機制用以穩定各組織或器官所需的血流,因此當參與調控血流的心血管發生病變而導致機制失能時,便會危害組織或器官的功能。   動脈管的物理性質 主動脈和大動脈的管壁中層具有含量較高的彈性素,因此又稱為彈性血管( elastic arteries );而周邊的小動脈或細動脈則具有較多的血管平滑肌,又稱為肌性血管( muscular arteries )。由於主動脈靠近心臟,因此任何造成主動脈和大動脈管壁硬化的因素,都會影響到心臟的舒張功能,傷害心臓的收縮功能,增加心臟的收縮負荷( systolic loading ),造成心肌氧耗 - 氧供的失衡( myocardial oxygen consumption-supply imbalance ),導致心衰竭。周邊細小動脈則可透過血管平滑肌的收縮或舒張,調控進入組織或器官的血量,因此又稱為阻力性血管( resistance vessels )。阻力性血管所產生的阻力與組織或器官的缺氧有關:阻力性血管病態性地收縮產生過高的血管阻力時,會降低血液供應而造成組織或器官的缺氧;反之,血管阻力太低而有太多的血液流入組織或器官時,則會造成微血管的高血壓,進而傷害組織或器官。   循環系統中的連續性血流 從血流( blood flow )的觀點而言,左心室的射血是間歇性的( intermittent )動作:「收縮期,血液由左心室壓送至動脈管;舒張期,左心室則無射血動作,反而是從左心房而來的填血動作」。然而循環系統的血流必須是連續性,因此將左心室間歇性的射血轉化為循環系統的連續性血流,主動脈和大動脈管就扮演著唯一關鍵的角色。   左心...

血管篇(3):動脈硬化與慢性腎臟病

文:張國柱( Chang , Kuo-Chu )          台大退休教授   日期: 2018/8/18   流行病學與臨床横向研究顯示: 動 脈硬化( arterial stiffening )是慢性腎臟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 , CKD)  全因死亡與心血管死亡的的獨立危險因子。   由   Moens-Korteweg  方程式可知:動脈硬化可提高脈波的傳播速度( pulse wave velocity , PWV )。主動脈   PWV  的增加能夠提高心臟的耗氧量、降低心臟氧的供應量,造成心肌氧耗與氧供的失衡,最終導致心肌缺氧、心室肥厚以及心臟衰竭等危害生命的後果(請參考【 動脈重塑、動脈硬化對心臟 - 血管交互作用的傷害 】)。由此可知主動脈 PWV 的量測非常重要,因它可提供腎臟病患有關心血管病變的重要資訊。   動脈硬化與慢性腎臟病 對  CKD  和   晚期腎臟病( end-stage renal disease , ESRD)   而言,動脈硬化總是和動脈管徑的增加、內層 - 中層( intima-media )的增厚、管壁物性的改變(如彈性層的鈣化、膠原蛋白的增加、膠原蛋白的交叉連結、細胞凋亡、血管平滑肌的稀疏、發炎)等因子所導致動脈彈性的降低有關。對  ESRD  而言,主動脈  PWV  雖然具有預測病患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能力,但亦須了解老化對 ESRD 的影響。研究顯示: ESRD  病患的年齡若小於 60 歳,那麼當主動脈之  PWV  高於  12 m/s  時所呈現的管壁硬化,便能夠提供相當有意義的預測訊息;但若病患年齡大於 60 歳,這個預測關聯性便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老化也是導致動脈硬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干擾了腎臟病變與動脈硬化之間單純的相關性。   早期的  CKD  和低於 60 歳的  ESRD  所呈現的動脈重塑與動脈硬化意謂著:應該及早量測 ...

心率篇(1):心跳、心跳變異生死談

文:張國柱( Chang , Kuo-Chu )          台大名譽教授   日期: 2018/08/04   人體的心臟能夠自發性地產生動作電位的節律點,稱之為竇房結( sinoatrial node , SA node )。竇房結使得心臟可以規律性地跳動,以每分鐘計,便是我們所熟悉的心跳( heart rate , HR )。由於竇房結受到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所支配,因此心跳也受自律神經系統所調控:刺激交感神經可加快心跳,刺激迷走神經則可減慢心跳。此外心跳亦受多種生理機制所調控【請見心率篇( 5 ):心率的調控】。 心跳可提供自律神經系統在竇房結靜態活性的總體指標 。   人體有一種心律不整,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稱之為竇性心律不整( sinus arrhythmia ),因與呼吸有關,又稱為呼吸竇性心律不整( 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其特徵是:吸氣時,交感神經的活性增加,加快了心跳;呼氣時,迷走神經的活性增加,減慢了心跳。因此心臟在這一跳與下一跳之間的時間間隔並不一樣,有些微的差距,這就是所謂的心跳變異( heart rate variability , HRV )。 ,   注意:心跳與心跳變異的高低對疾病的預後往往背道而馳:心跳過快容易造成個體的死亡,而心跳變異過低則會增加個體猝死的機率。   心跳 竇房結自發性地產生規律的去極化( depolarization )與再極化( repolarization )的現象,謂之本質心跳( intrinsic heart rate , HR 0 ),這是因為離體心臟在合適的養分供應下,可以自行跳動的原故。在動物或人體的心臟,除了竇房結所產生自發性的搏動外,竇房結亦受自律神經系統所調控,對心跳有所影響:刺激交感神經可加快心跳,刺激迷走神經則可減慢心跳,兩者互相拮抗。以數學式來表示活體的心跳如下:   HR =   m  ×  n  ×  HR 0   m 代表交感神經的影響(> 1 ), n 代表迷走神經的影響(< 1 )。   正常人平靜時,心跳每分鐘約 60 到 100 次,但有報告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