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篇(3):動脈硬化與慢性腎臟病

文:張國柱(ChangKuo-Chu

        台大退休教授

 

日期:2018/8/18

 

流行病學與臨床横向研究顯示:脈硬化(arterial stiffening)是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 全因死亡與心血管死亡的的獨立危險因子。  Moens-Korteweg 方程式可知:動脈硬化可提高脈波的傳播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主動脈 PWV 的增加能夠提高心臟的耗氧量、降低心臟氧的供應量,造成心肌氧耗與氧供的失衡,最終導致心肌缺氧、心室肥厚以及心臟衰竭等危害生命的後果(請參考【動脈重塑、動脈硬化對心臟-血管交互作用的傷害】)。由此可知主動脈PWV的量測非常重要,因它可提供腎臟病患有關心血管病變的重要資訊。

 

動脈硬化與慢性腎臟病

 CKD  晚期腎臟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  而言,動脈硬化總是和動脈管徑的增加、內層-中層(intima-media)的增厚、管壁物性的改變(如彈性層的鈣化、膠原蛋白的增加、膠原蛋白的交叉連結、細胞凋亡、血管平滑肌的稀疏、發炎)等因子所導致動脈彈性的降低有關。對 ESRD 而言,主動脈 PWV 雖然具有預測病患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能力,但亦須了解老化對ESRD的影響。研究顯示:ESRD 病患的年齡若小於60歳,那麼當主動脈之 PWV 高於 12 m/s 時所呈現的管壁硬化,便能夠提供相當有意義的預測訊息;但若病患年齡大於60歳,這個預測關聯性便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老化也是導致動脈硬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干擾了腎臟病變與動脈硬化之間單純的相關性。

 

早期的 CKD 和低於60歳的 ESRD 所呈現的動脈重塑與動脈硬化意謂著:應該及早量測 CKD  ESRD 在這些年輕病患族群的 PWV,以便掌握預後資訊;並且在心血管結構發生不可逆的改變前,介入有效的治療,以期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和存活率。由此可見掌握較年輕病患之主動脈 PWV 訊息在預測腎臟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方面,相當重要。

 

血壓相依之動脈硬化 vs 非血壓相依之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除了受年齡影響之外,亦受動脈壓的影響。動脈硬化與動脈壓之間的關係,很是愛昧:動脈硬化可以直接影響動脈壓,導致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脈搏壓(pulse pressure)的增加;然而增加動脈壓亦可以造成血管管壁的擴張,增加動脈硬化的程度。有趣的是:動脈硬化與動脈壓之間的關係可分為血壓相依之硬化(pressure-dependent stiffness)和非血壓相依之硬化(pressure-independent stiffness)。對高血壓而言,降低血壓而能夠導致 PWV 降低者,稱之為血壓相依之硬化;反之,降低血壓而無法導致 PWV 降低者,則為非血壓相依之硬化。研究顯示:對血液透析的病人而言,存活者的特徵是能夠同時達到降低血壓又降低主動脈 PWV,也就是血壓相依之硬化者;然而非存活者之血壓雖然降低了,但是主動脈 PWV 卻持續性地增加,也就是非血壓相依之硬化者。這一結果意味著:動脈硬化(而非血壓)的修正是血液透析病人存活與否的重要預後因子了。

 

結語

甚多研究強調:動脈硬化在心血管疾病的發展上,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動脈硬化是 CKD  ESRD 全因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CKD 的早期和低於60歳的 ESRD 都呈現動脈硬化的現象,因此著手測量這些病患族群之主動脈 PWV 、並在心血管結構發生不可逆的改變前,介入有效的治療,非常重要。對血液透析或腎臟病患的治療,動脈硬化的改善為第一要務。各種藥物或非藥物的處置,或可緩慢降低動脈硬化;但現時的藥物給予,應該是以抗高血壓藥劑為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1):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2):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心臟收縮力學 (1):心臟收縮力之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