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篇(1):心跳、心跳變異生死談

文:張國柱(ChangKuo-Chu

        台大名譽教授

 

日期:2018/08/04

 

人體的心臟能夠自發性地產生動作電位的節律點,稱之為竇房結(sinoatrial nodeSA node)。竇房結使得心臟可以規律性地跳動,以每分鐘計,便是我們所熟悉的心跳(heart rateHR)。由於竇房結受到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所支配,因此心跳也受自律神經系統所調控:刺激交感神經可加快心跳,刺激迷走神經則可減慢心跳。此外心跳亦受多種生理機制所調控【請見心率篇(5):心率的調控】。心跳可提供自律神經系統在竇房結靜態活性的總體指標

 

人體有一種心律不整,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稱之為竇性心律不整(sinus arrhythmia),因與呼吸有關,又稱為呼吸竇性心律不整(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其特徵是:吸氣時,交感神經的活性增加,加快了心跳;呼氣時,迷走神經的活性增加,減慢了心跳。因此心臟在這一跳與下一跳之間的時間間隔並不一樣,有些微的差距,這就是所謂的心跳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注意:心跳與心跳變異的高低對疾病的預後往往背道而馳:心跳過快容易造成個體的死亡,而心跳變異過低則會增加個體猝死的機率。

 

心跳

竇房結自發性地產生規律的去極化(depolarization)與再極化(repolarization)的現象,謂之本質心跳(intrinsic heart rateHR0),這是因為離體心臟在合適的養分供應下,可以自行跳動的原故。在動物或人體的心臟,除了竇房結所產生自發性的搏動外,竇房結亦受自律神經系統所調控,對心跳有所影響:刺激交感神經可加快心跳,刺激迷走神經則可減慢心跳,兩者互相拮抗。以數學式來表示活體的心跳如下:

 

HR × n × HR0

 

m代表交感神經的影響(>1),n代表迷走神經的影響(<1)。

 

正常人平靜時,心跳每分鐘約60100次,但有報告指出:在沒有臨床証據顯示有冠心病的病患,若心跳高過75次,其猝死率是心跳低於60次的4倍之多。

 

 

心跳變異

心跳變異分析是一種非侵入式、可量測連續心跳變化程度的方法。心電圖(請見附註説明)所得到的連續心跳間隔(beat interval)的時間序列(time sequence)稱之為tachogram。藉由解析tachogram,心跳變異分析法可用以評估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分析心跳變異的方法可分為:

1)以統計學為基礎的時域法(time domain method),

2)以功率頻譜技術(power spectral technique)為基礎的頻域法(frequency domain method),

3)非線性分析法(nonlinear analysis technique)。

這些方法彼此之間並無所謂的優劣之分,因為目前尚未訂有標準的量測方法。

 

心跳變異之時域分析

常用的指標有:正常(非異位性)時間序列的標準差(SDNN)和時間序列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SDNN與總變異(total variance)有關,而RMSSD則與高頻震盪有關,兩者都受迷走神經抑制劑(如atropine )所抑制。因此當SDNNRMSSD降低時,所反應的是病患迷走神經的活性下降。

 

心跳變異之頻域分析

較常討論的兩個頻寬功率(power)分別為:

1)從0.040.15Hz的低頻功率(low frequency powerLF),

2)從0.150.4Hz的高頻功率(high frequency powerHF)。

雖然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對低頻功率和高頻功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迷走神經對這兩個分量的作用,卻扮演著主導的角色。這是因為使用atropine來抑制迷走神經的活性時,可降低超過90%的高頻功率,並可顯著地減少低頻功率;反之,使用propranolol來抑制交感神經的活性時,卻無法有意義地改變高頻功率分量。至於交感-迷走神經平𧗽度的測量(measure of sympovagal balance),則可使用LF/HF比值表之。

 

心跳變異的頻域分析法,可分為無母數分析法(nonparametric method)和母數分析法(parametric method)兩種。無母數分析是以快速富利葉轉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為基礎:其優勢是數學演算法簡單且快速;其缺點則是頻率解析度(frequency resolution)不佳,且必須預先指定低頻功率與高頻功率的頻寛,易受人為因素所操弄,導致處置不當的研究結論。母數分析常使用自迴歸模型(autoregressive modelAR model)來分析tachogram:其優點是頻率解析度高,具有平滑又容易區隔的頻譜分量,且不須預設頻寛,低頻功率與高頻功率可自行解離;其缺點則是必須預先決定模型級次(the order of the model),比較複雜。

 

自律神經系統對心跳、心跳變異的影響

心跳變異主要是迷走神經活性的表現。動物實驗顯示:刺激迷走神經會減慢心跳,卻會增加心跳變異時域或頻域的物理量;增加交感神經的活性則會加快心跳,卻對心跳變異時域或頻域物理量的影響,較不顯著。因此心跳和心跳變異對自律神經系統的反應,往往背道而馳。人體的研究結果也証實了這個關係的存在。很多數據顯示,強化心臟迷走神經的調控與猝死率的下降有良好的相關性。可能的機制包括:(1)降低心肌的耗氧量,(2)降低交感神經的活性,(3)降低心室對心律不整所造成危害的敏感度。在人類,藥物治療以降低死亡率和猝死率的隨機樣本研究顯示:存活的病患,其心跳變異有很顯著的增加。然而心臟迷走神經的調控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因果或僅是相關,目前尚未完全釐清。

 

結語

交感神經是個急郞中,在「對抗或逃離(fight or flight)」的生存機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必須消耗能量以應付環境中壓力的變化。迷走神經卻是個慢郎中,凡事不急不徐,負有休身養息的重要功能。對個體而言,交感神經活性的過度增加、迷走神經活性的過度降低,與個體的猝死或心律不整有著不可忽視的相關性。動物實驗顯示:刺激交感神經,會増加再灌流(reperfusion)所誘發心室纖維性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的可能性;相反地,在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缺血的過程,刺激迷走神經,則可降低心室纖維性顫動的發生率。因此,修身養性以防情緒過度激動(避免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適度運動與休閒(增加迷走神經的活性)是延年益壽、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

 

附註說明

心臟電興奮波傳導系統是心臟收縮的起動器(starter)。心臟電興奮波的起始位置是在上、下腔靜脈進入右心房處的特化組織,也就是竇房結。電興奮波在竇房結自發性地產生後,經由左右心房房壁傳至房中隔的房室結。在房室結短暫地延遲後,電興奮波便沿著室中隔往左右Bundle of His分枝向其所對應的Purkinje纖維傳遞,最終引起左右心室的收縮。這些興奮波便是構成心電圖的主要基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1):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2):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心臟收縮力學 (1):心臟收縮力之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