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收縮力學 (2):被遺忘的心室收縮阻力
文: 張國柱(Chang,Kuo-Chu)
台大名譽教授
日期:2018/10/31
心臟收縮力學可反映在心室壓-體積-血流之關係(pressure-volume-flow relationship)上。心室壓-體積之關係代表腔室彈性(chamber elastance);心室壓-血流之關係則代表腔室阻力(chamber resistance)。學界對心臟收縮力學的探討,往往偏重於左心室的收縮彈性(systolic elastance,E),對心臟的收縮阻力(systolic resistance,R)不甚理解,甚至陌生。然而瞬間的心室血流和其所伴隨的收縮時間、體積與收縮狀態卻是決定瞬間腔室壓的獨立因子。在相同時間、體積和收縮狀態下,瞬間左心室之R(t) 與其所對應之等體積左心室壓(isovolumic pressure,Piso(t))呈線性關係。這個線性關係是量化心室內部阻力(ventricular internal resistance)的唯一函數。本文將簡述這個陌生、甚至被遺忘的心室內部阻力在心臟收縮力學上所扮演的角色。
等體積收縮(isovolumic contraction)與射血收縮(ejection contraction)之壓力差值(pressure deficit)
當心臟之動作為等體積收縮,也就是在人為操控下,左心室之收縮無法將血液壓送至動脈管時,不同的末期舒張體積(end-diastolic volume,Ved)有著各自不同的末期收縮壓(end-systolic pressure,Pes),此時末期收縮體積(end-systolic volume,Ves)等於Ved。使用線性迴歸分析法可建構所謂等體積收縮之末期收縮壓-體積關係(end-systolic pressure-volume relationship,ESPVR)。然而當心臟之動作為射血收縮時,左心室由Ved 降至與等體積收縮相同的Ves 時,卻發現射血收縮之Pes 比等體積收縮之Pes 來得低,其差值稱之為壓力差值。1983年,Hunter指出【這個壓力差值來自於左心室腔室的三個物理分量:(1)彈性分量(elastic component),(2)阻性分量(resistive component)和(3)心肌縮短去活性分量(shortening deactivation component)】。
心肌的彈性黏滯性(myocardial viscoelasticity)
心肌細胞具有彈性黏滯材質(viscoelastic material)的特性,反映在心臟腔室的行為上,就是腔室壓、體積和血流的關係。瞬間心室壓與心室體積的關係,就是 Suga 和 Sagawa 所描述的時變彈性(time-varying elastance,E(t));而類似黏滯性的行為則反映在心室壓-血流關係上,也就是 Shroff 所建構的心室內部阻力(R(t))。心室內部阻力與時變的等體積壓力成正比:R(Piso) = Piso(t)/X,X為尚待決定的理論參數。注意:心室內部阻力是心臟收縮力學的一個分量,而非總周邊血管阻力(total 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
彈性-阻力模型(elastance-resistance model)
對射血心跳而言,單純彈性模型(pure-elastance model)雖可精確地預測心搏出量(stroke volume,SV),但對瞬間血流(instantaneous flow)卻毫無預測能力。若欲同時合理地預測心搏出量和瞬間血流,非得加入其他因子修正不可。1990年代初期,Hunter 和 Shroff 等人致力於發展數學模型,期盼可合理地預測心臟血壓-血流-體積的動力學,以便確立射血心跳之心室力學持性。Shroff 和 Campbell 等人最終建立了一致性的數學組態:時變彈性和黏滯阻性的共同組合,也就是所謂的「彈性-阻力模型」。實驗証明:「彈性-阻力模型」可合理地預測心搏出量和瞬間血流。由此可知,對射血心跳而言,心室幫浦力學必須使用收縮彈性和收縮阻性加以描述,而非僅是單純的收縮彈性可為之。
彈性-阻力模型參數之推算
彈性-阻力模型之數學式如下:
P(t) = Piso(t) {1 - [Vej(t)/Veed]}{1 - [Q(t)/Qmax]} ----------------------- (1)
P(t) = 時變左心室壓
Piso(t) = 時變等體積左心室壓(the isovolumic pressure)
Vej(t) = 時變射血體積(the instantaneously ejected volume)
Veed = 等效末期舒張體積(the effective end-diastolic volume,Ved-V0)
Ved = 末期舒張體積(the end-diastolic volume)
V0 = 左心室壓為零時的體積(無法量得的理論值)
Q(t) = 心室血流(the ventricular outflow)
Qmax = 理論最大血流(the theoretical maximum flow)
由公式(1)可知,使用「彈性-阻力模型」來量化心臟的收縮幫浦力學,所需的時變生理訊號為:(1)左心室壓(P(t)),(2)升主動脈血流(Q(t)),(3)等體積左心室壓(Piso(t))。經數學推測所得的模型參數有Veed 和 Qmax。心室收縮彈性之計算公式:E(t) = Piso(t)/Veed。E(t) 的最大值就是最大收縮彈性(maximal systolic elastance,Emax):Emax = Pisomax/Veed。時變的左心室內部阻力(R(Piso)):R(Piso) = Piso(t)/Qmax。由此可知心室内部阻力與Qmax成反比關係。
Emax、Qmax之生理意義
對射血心跳(ejecting beat)而言,ESPVR之斜率便是左心室之末期收縮彈性(end-systolic elastance,Ees)(請參考「心臟收縮力學 (1):心臟收縮力之量化」)。然而必須注意的是:對Emax 而言,Ees 僅是 Emax 的近似值,這是射血心跳心肌縮短所造成的結果。Emax 與鈣離子的可用率(availability)、細胞外成分(extramyocyte components)有關。Hunter指出:Emax 可作為心室收縮力的信賴指標,這是因為 Emax 不受心跳、前負荷(preload)和後負荷(afterload)所影響,卻能夠靈敏地反映心肌收縮狀態的變化。心室內部阻力則與心肌橫橋動力學(myocardial crossbridge dynamics)有關,它受肌球蛋白同功異構酶的分布(myosin isoenzyme distribution)和動脈物理性質的改變所影響。心室內部阻力的加入可修正射血心跳 Ees 的偏差,使其趨近 Emax。基本上,Emax 愈大,心臟可視為傾向壓力產生器(pressure generator);Qmax 愈大,心臟則可視為偏向血流產生器(flow generator)。
結論
Hunter 指出,「彈性-阻力模型」並非是完美的模型,至少尚有兩個描述心臟收縮力學的重要因子無法納入其中。然而 Shroff 指出,只要充分理解「彈性-阻力模型」的限制,「彈性-阻力模型」是量化左心室收縮幫浦力學相當有用的工具。心室內部阻力在心臟動態功能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心臟疾病可導致左心室內部阻力的改變:心室內部阻力的改變與心肌結構(膠原蛋白的濃度)、生化(肌球蛋白同功異構酶的分布)、幾何結構(腔室體積)的變化有關。舉例來說,與正常鼠相較,伴隨心肌肥厚的體循環高血壓鼠有較高的左心室內部阻力,這似乎是與高血壓鼠 V3同功異構酶的增加有關。因此在探索心臟收縮力學方面,除了心室收縮力外,心室內部阻力在各不相同的心血管疾病的表現,值得關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