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篇(5):低血糖的危害

文:張國柱(Chang, Kuo-Chu

        台大名譽教授

 

日期:2018/11/01

 

體內血糖與胰島素的濃度必須隨時維持在一個恆定(homeostasis)的狀態。然而給予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或給予促胰島素分泌的藥物,卻可能造成血糖過低的現象。根據定義:血糖值低於 2.8 mmol/L(也就是 50 mg/dL)時,謂之低血糖症。


急性低血糖症可導致急性血行力學和血液學的變化,這是因為急性低血糖可引發交感-腎上腺的活化(sympatho-adrenal activation)與反調節荷爾蒙(counter-regulatory hormone)的分泌。急性低血糖可增加局部組織缺血的風險,這包括心肌與腦組織的缺血,甚至出現梗塞(組織或細胞的壞死)而危害生命。因此,給予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或促胰島素分泌的藥物治療時,低血糖是不容忽視的副作用。

     

低血糖與認知功能障礙

當個體的血糖值低於 2.8 mmol/L 時,病患大多都會有認知功能障礙(cognitive dysfunction)的現象,也可能導致個體出現重大的神經失能(neurological disability),像是瞬態偏癱(transient hemiplegia)、癲癇(seizures)與昏迷(coma)。低血糖症發作時,反調節機制所分泌的激素以升血糖素(glucagon)和腎上腺素(epinephrine)為主,效力最強。它們不僅會抑制內生性胰島素的分泌,也會促使腦中樞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化,造成類似自律神經症狀(autonomic symptoms)的表現,例如出汗(sweating)、震顫(tremor)、心臟劇烈跳動(heart pounding)、飢餓和焦慮感。此外,認知功能障礙在不同個體會以不同形式的神經低血糖症(neuroglycopenic symptoms)表現,像是注意力不集中、嗜睡以及動作不協調等等。這些症狀的出現,無疑是在警告患者對低血糖的現象應該立即採取改善措施,以圖恢復正常的血糖值。

 

低血糖與心血管病變

根據糖尿病相關的心血管研究顯示:若患者體內的 HbA1高於正常值(也就是6.5%),則病患具有較高的心血管發病率和死亡率(mortality)。有趣的是,證據亦指出:低血糖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特別是那些既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嚴重低血糖可能造成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或腦中風(stroke)。這種結果可能與低血糖所誘發血流力學的異常、心肌灌流(myocardial perfusion)的改變有關;或者是與低血糖所造成的電解質紊亂(electrolyte disturbances),導致心臟電生理傳導系統病變所產生的心律不整(arrhythmias)有關。

 

慢性高血糖能夠促進發炎反應以及增加自由基(free radicals)的生成,這是糖尿病造成心血管病變的重要機制之一。胰島素治療已被證實:對於肥胖造成的胰島素阻抗(insulin-resistant),胰島素能夠有效地抑制體內發炎反應的發生。然而胰島素治療也可能引發急性低血糖,對個體造成壓力反應(stress response),亦可造成與發炎相關的指標,例如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的增加,進而引起內皮細胞的受損以及促進血管疾病和血栓的形成。除了CRP之外,低血糖的刺激也會增加血漿內皮素(endothelin)的分泌。內皮素是一種強效的血管收縮劑,與血管疾病的形成有關:它能夠誘發血管收縮,使得腦血流量降低,導致局部性腦缺血。

    

結論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嚴格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微血管的病變和大血管的併發症,其所帶來的好處,無庸置疑。但是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也有可能發生低血糖的風險。低血糖可誘發反調節激素的釋放,對血管造成潛在不利的影響。交感-腎上腺的活化、心臟再極化的異常、血栓形成(thrombogenesis)的增加、發炎反應與血管過度收縮都是低血糖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機制。吾人應該更加審慎、認真地看待低血糖所可能帶來的不幸後果,避免認知功能的失序以及因心血管病變對生命所造成的威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1):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2):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心臟收縮力學 (1):心臟收縮力之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