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綜合篇:飲食、紅血球增生與血栓
文:張國柱(Chang,Kuo-Chu)
台大名譽教授
日期:2018/11/22
能夠促進紅血球生成的食物,並不會導致血栓的形成,因為這些食物不會造成紅血球異常性地増生。人體擁有調控血球生成的機制,使得紅血球的數量維持在恆定的範圍。但是當病人罹患了「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olycythemia vera,PV)」,病患的骨髓造血幹細胞發生病變,降低了身體限制造血的能力,導致紅血球數量病態性地增生,此時就有生成血栓、危害生命的風險,個中原因必須從血液黏滯性(blood viscosity)談起。
血液黏滯性
流體黏滯性是流體(fluid body)的特性之一,它是阻礙流體流動的力,使得流體在驅動力的驅使下,維持流體流動的狀態。想像一下,硬管裡的流體是具有不可壓縮性(密度 = 常數)的牛頓黏滯液(黏滯度 = 常數),此時流體元素(fluid element)所受的力有三種:(1)重力(gravitational force),(2)驅動力(driving pressure),(3)黏滯力(viscous force)。流體元素所受力的合力,也就是慣性力(inertia force),便是重力、驅動力與黏滯力的總和。若將管子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任何一處的流體元素所受的重力,完全一樣,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作用在流體元素的慣性力便等於驅動力與黏滯力之和。
對發展完全的血流(fully developed flow)而言,任一流體元素所受的驅動力與黏滯力,大小相等 但方向卻相反,因此流體元素所受的慣性力為零。由此可推導出具拋物線型態的流體流速(fluid velocity),進一步得出 Poiseuille 定律:血流(volume flow)與硬管兩端點的壓力梯度(pressure gradient)、內半徑的四次方成正比,但與血液的黏滯度成反比。血管阻力(vascular resistance)之定義為:兩端㸃的壓力差對流體流速的比值。因此血管阻力便與血液黏滯度成正比,而與內半徑的四次方成反比了。
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的特性
血容比值(hematocrit)是指經抗凝血處理之後的全血,經離心後所測得沉澱的紅血球在全血中所占的比率。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的病人,紅血球的數量異常地增加。紅血球數量愈多,血容比值也就愈大。實驗顯示:血容比值愈大,血液的黏滯度愈高,結果是阻礙血液流動的力量(血管阻力)也就愈大。若要維持一定程度的血流,心臟就得消耗更多的氧,作出更多的功,產生更大的壓力,驅動血液的流動,這將使得心臟承擔極大的風險。一般而言,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的病人,血液流速是降低了,這增添了血液中甚多的凝血因子或血小板相互作用的機會,增加靜脈血栓的生成,引發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
結論
造成靜脈血栓的因素很多,紅血球增生症只是其中的一個病因。與其説是紅血球的過度增生,倒不如說是血容比值異常的增高所造成的結果,因為血液黏滯度是血容比值的函數。另一個增加血容比值的案例是血漿體積(plasma volume)的流失所造成的結果,導致血液黏滯度的增加。血液黏滯度異常的增加是阻礙血液流動的因素之一。血管內血流速度的降低容易造成靜脈血栓的生成,引發心臟病變和中風的風險。然而任何能促進紅血球生成的食物,並不會造成紅血球異常性地増生,所以也就沒有生成血栓的風險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