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篇(2):認識心衰竭
文:張國柱(Kuo-Chu Chang)
台大醫學院退休
日期:2018/12/18
清晨的溫差大,老年人容易發生心肌梗塞,造成急性心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慢性高血壓、糖尿病、腎病變的患者則有發展慢性心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的可能。心衰竭是65歳以上的老人住院觀察、治療的主要病因,所費不貲。因此有必要對心衰竭作些淺顯的認識。
心衰竭之定義
心臟內質收縮力(intrinsic contractility)受到某種程度的傷害,導致心臟無法應付外部的動脈負荷(動脈硬化、周邊血管阻力),造成心輸出量下降而不足以提供重要組織或器官所需之血流。
急性心衰竭與慢性心衰竭之差異
(一)急性心衰竭:可瞬間發生,時間可為數小時至數天;可因藥物毒性、麻醉藥劑、冠狀動脈阻塞、肺栓塞、嚴重悪性高血壓、急性心肌炎和急性瓣膜破損而發病;可發生猝死、急性肺水腫以及腦部和腎臟的急性缺氧現象。
(二)慢性心衰竭:發生時間可為數週至數月;可因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慢性瓣膜病變、慢性肺病變以及慢性嚴重貧血而發病;可發生慢性水腫和慢性靜脈充血。
(三)慢性心衰竭(而非急性心衰竭)的病患有時間與機會進行生理性代償作用,增加循環系統的總血量,維持正常或次正常的心輸出量。急性心衰竭的病患致死率非常高,而慢性心衰竭的病患若不好好加以治療,則會演變成嚴重的慢性心衰竭,終將導致心室肥厚和心室擴大而危害生命。
心衰竭之特徵
心衰竭之特徵:「低心輸出量、低動脈壓、高心跳速率、頸靜脈腫脹、腹部水腫、肝腫大以及肺水腫」。為討論心衰竭的生理病理發展,我們可將心衰竭分為逆行性心衰竭(backward failure)和順行性心衰竭(forward failure)來加以說明,但須強調的是:這兩個事件可是同時發生的。
(一)逆行性衰竭
請以逆著血流的方向來觀察。當左心室因收縮力受損而降低了心輸出量,收縮末了存留在左心室的血量將比正常者為高。隨之而來的心室填血期,將因左心室血量的增加而阻礙了從左心房而來的血流,導致左心房壓的提高。高的左心房壓又會增加血液由肺靜脈流入左心房的難度,進而増高了肺靜脈壓,導致肺微血管壓的提高而有肺水腫的現象。再逆著血流繼續觀察,肺動脈壓的增加又不利於血液由右心室進入肺動脈,導致右心室壓的增加,更進一步增加血液灌填右心室的難度,進而提升右心房壓,阻礙了由上、下腔靜脈而來的靜脈回流。這就是為什麼在平靜時,頸靜脈的鼓脹是診斷病患是否有心衰竭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由於靜脈回流受阻,因此會有腹部水腫以及肝腫大的現象產生。
(二)順行性衰竭
請以順著血流的方向來觀察。當左心室因收縮力受損而降低了心輸出量,這將導致體循環動脈壓的下降。動脈壓下降時,感壓反射(baroreflex)的負廻饋機制告訴我們,交感神經的活性必然增高以增強血管平滑肌的收縮,增加總血管阻力。此外腎交感神經活性的増加,將導致腎素(renin)的釋放而提高 angiotensin II 的量,這使得動脈管更加收縮。Angiotensin II 亦會作用在腎上腺皮質,促使 aldosterone 的釋放,造成鈉離子以及水份的滯留。水份的滯留增加了總血量而提高了心臓的前負荷,這將更增加左心室的衰竭。對體循環而言,來自左心室的血流降低,而回到右心房的血量増加,那麼血液就更加往肺循環積存了。肺循環血量的增加,將導致肺微血管壓的提高,造成肺水腫。
結語
心衰竭的初期診斷並不容易,尤其是輕微的心衰竭,因為心臟內質收縮力的評估,有其難度,必須經專業訓練的醫師方能為之。但是心衰竭又是常見、高醫療支出,並且可能致命的疾病,因此國人更應該増進自身的醫學知識,提高必要的警覺,防患於未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