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篇(2):動脈重塑、動脈硬化對心臟效率的傷害
文:張國柱
台大退休教授
日期:2019/5/27
動脈重塑(arterial remodeling)、動脈硬化(arterial stiffening)是很多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全因死亡與心血管死亡的獨立危險因子。動脈重塑包括動脈肥厚(arterial hypertrophy)和動脈狹窄(arterial narrowing)。動脈重塑和動脈硬化能夠提高脈波傳播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對心臟-血管交互作用(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eart and the vasculature)造成重大的傷害,導致心肌缺氧,並降低心臟作功的效率。
脈波傳播速度
Moens-Korteweg方程式指出:動脈之幾何結構(管壁厚度,h;半徑,r)、管壁生物材質之彈性模數(elastic modulus,E)和血液密度(ρ)共同決定了循環系統中脈波傳播之速度,其數學式為:【PWV2 = Eh/2rρ】。由此數學式可知:主動脈之 PWV 取決於彈性模數(E)和管壁幾何結構(h/2r)之物理特性;當動脈愈硬化(E 值愈大)或血管重塑(h/2r 增加)時,脈波的傳播速度(PWV)就愈快。(請參考【動脈物理性質與脈波傳播速度:Moens-Korteweg 方程式】)
PWV 愈快將導致心臟耗氧量的增加
循環系統中,當血壓波的 PWV 增快時,反射波的最大振幅將沒入收縮期。提前返回的反射波與前進波因為同相而相疊加,大幅地増加了動脈的收縮壓、脈搏壓(pulse pressure)和心臟的耗氧量;同時心臓為著克服收縮壓的增高,會產生代償性的心室肥厚。代償性心室肥厚的主要目的是要降低心室壁應力(ventricular wall stress)以減少心臟的耗氧量;但時間一久,卻又會發生心室擴大而再度増加心室壁應力,提高心臟的耗氧量。
PWV 愈快將降低心臟氧的供應量
當波速增快而使得收縮壓増加的同時,舒張壓或有下降的趨勢,這使得舒張期的動脈壓和左心室壓之間的壓力梯度降低,導致冠狀動脈的灌流下降而減低了對心臟氧的供應量;此外代償性的心室肥厚亦會阻礙舒張期冠狀動脈的灌流。因此動脈硬化或動脈重塑的病患,其心臟在氧的需求量增高但供應量或有下降的情況下,便會發生心肌缺氧的現象。心肌缺氧若無法獲得改善,病患會有心絞痛的症狀,嚴重時心肌會有壞死的可能。若心肌發生壞死,壞死的部位會產生纖維化,破壞心臟收縮功能與舒張功能的均勻性(uniformity),繼而導致心衰竭(heart failure)。
動脈硬化降低了心臟作功的效率
為著克服動脈負荷(arterial load),心臟必須對外作功,以利血流供應各組織、器官行代謝之所需。心臟所產生的外部功率(external power)不僅受到心肌功能的影響,而且決定於動脈管壁和血液的物理特性。心室外部功率包括兩個分量:(1)穩態功率(steady power),與周邊血管阻力有關,為消耗於細小動脈(arterioles)之功率;(2)脈態功率(pulsatile power),與心室的相位收縮(physic contraction)有關,其大小決定於大動脈的擴展度(distensibility)和波反射特性。
動脈硬化可以反映心摶出量(stroke volume)的改變所造成脈態血壓波形的變化。當心室收縮時,部分的心搏出量會儲存於主動脈及大動脈,這將擴展動脈管壁、提升動脈壓並消耗部分心臟所作的功(即脈態功率)。動脈管壁的擴展雖然有利於舒張期管壁的反彈,促使血液在循環系統的流動,但是這種脈態搏動所消耗的能量(也就是脈態血壓)不可以太高,以免過度增加脈態功率而提高心臟總功率,繼而消耗更多的氧。因此當動脈愈硬化,於收縮期,心臟為了要克服硬化的動脈,必須作出更大的功,付出更多的脈態能量(pulsatile energy or oscillatory energy),進而降低了心臟作功的效率。
結語
甚多研究強調:動脈重塑和動脈硬化在心血管疾病的發展上,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根據Moens-Korteweg方程式,動脈重塑和動脈硬化都可增快脈波的傳播速度(PWV)。增快的PWV 可導致心臟耗氧量的增加,並降低心臟氧的供應量,造成心臟-血管交互作用的傷害,導致心肌缺氧、心室肥厚以及心臟衰竭等危害生命的後果。此外心臟效率(cardiac efficiency)取決於動脈硬化的程度:當動脈硬化程度愈高,脈態血壓振幅也就愈大;脈態血壓振幅愈大,脈態功率就愈大,心臟作功的效率也就愈低了。因此在心血管結構發生不可逆的改變之前,介入有效的治療,非常重要。各種非藥物(如有氧運動和生活、飲食形態的改變)、藥物的處置,或可緩解動脈硬化的程度;但現時的藥物給予,應該是以抗高血壓藥劑為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