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行力學篇:Navier-Stokes 方程式(穩態流速 vs 脈態流速 二)
文: 張國柱(台大名譽教授)
日期:2019/08/02
流體之流速需要完整的Navier-Stokes方程式與連續性方程式(equation of continuity)共同加以描述。Navier-Stokes方程式非常複雜且具有非線性項,難有解析解(analytic solution),但在若干條件的假設之下,可將此方程式線性化。本文所討論的穩態流速和脈態流速便是基於某些假設而將 Navier-Stokes 方線性化的結果。小小叮嚀:「吾人可以透過這些解析解來探索、了解循環系統,但是循環系統並不等價於這些方程式的解析解。」畢竟循環系統的血流非常複雜,血壓-血流關係並非如假設之線性關係!
前置說明
1. Navier-Stokes方程式:流體元素(fluid element)所受之力的合力(net force),也就是慣性力(inertia force)等於重力、驅動力與黏滯力的總和;加速度則有瞬時加速度(transient acceleration)和位變加速度(convective acceleration)。
2. 基本假設:圓柱管具有圓的截面積,均勻、筆直又夠長;圓柱管的流體為不可壓縮(密度 ρ = 常數)的牛頓黏滯液(黏滯度 η = 常數),這將導致Navier-Stokes方程式的線性化。
3. 流體流速(fluid velocity):無擾流(turbulent flow)存在的情況下,著重在完整發展的層流(fully developed laminar flow);u = 軸向流速(axial flow velocity),v = 徑向流速(radial flow velocity),w = 周向流速(circumferential flow velocity)。
本文並不討論穩態流速和脈態流速解析解的推導,僅就所得之解析解加以討論其在循環系統之意義。對方程式的推導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Navier-Stokes 方程式(2):穩態流速 vs 脈態流速(一)。」
硬管的穩態流速(steady flow in rigid tube)
假設管子是硬管,而且流體流速不隨時間而改變,也就是 u 僅是半徑的函數而跟時間無關:u(r),v = 0,w = 0。若將管子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任何一處的流體元素所受的重力完全一樣,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作用在流體元素的慣性力便等於驅動力與黏滯力之和。對完整發展的流體而言,任一流體元素所受的驅動力與黏滯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流體元素所受的慣性力為零。由此可以推導出具拋物線型態的流體流速,進一步得出 Poiseuille 定律:體積流量(volume flow,qs)與硬管兩端點的壓力梯度(pressure gradient,ks = Δp/L <0)、內半徑的四次方(r4)成正比,而與流體的黏滯度(η)成反比。也就是
qs = -ksπr⁴/8η ⋯⋯⋯⋯⋯⋯⋯⋯⋯⋯⋯⋯(1)
Δp = 硬管下游與上游兩端㸃間的壓力差,Δp < 0;L = 硬管下游與上游兩端㸃間的距離,L > 0
硬管的脈態流速(pulsatile flow in rigid tube)
假設管子為硬管,流體流速隨時間而改變,也就是u不僅是半徑的函數而且跟時間有關:u(r,t),v = 0,w = 0。此時脈態體積流量(qp)與穩態體積流量(qs)之比值如下,
qp/qs = (-8/Λ²)× (1-g) × eiωt ⋯⋯⋯⋯⋯(2)
參數 g與Λ皆與頻率有複雜的關係;ω = 2πf。
公式(2)告訴我們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當 Womersley 參數為零時,qp/qs 的振幅為壹而相位角為零。也就是說當脈態壓力梯度 -kp = -ks × eiωt,那麼低頻時的脈態體積流量 qp ≈ qs × eiωt,由此可知低頻時之脈態壓力-流量關係與 Poiseuille 之穩態壓力-流量關係非常相近。但是隨著頻率參數 Ω 的增加,qp/qs 的振幅隨之下降,相位角變得更負。高頻時,其振幅趨近於零,而相位角趨近於負九十度。這是由於震盪流速無法跟上脈態壓力的變化,導致其振幅遠低於 Poiseullile 穩態流速。
附註:Womersley 參數 Ω = r(ρω/η)1/2,r = 圓柱管的内半徑。
彈性管的脈態流速(pulsatile flow in elastic tube)
假設管子是彈性管,壁薄而且僅有些微的彈性,其流體流速隨時間而改變,也就是u和v不僅是半徑和時間的函數,而且跟距離有關:u(x,r,t),v(x,r,t),w = 0。此時脈態體積流量(qp)與穩態體積流量(qs)之比值如下,
qp/qs = (-8/Λ²)× (1-Gg) × eiω(t-x/c) ⋯⋯(3)
G = 彈性因子(elastic factor);c = 波速
比較公式(3)跟公式(2)可知:彈性管脈態流速與硬管脈態流速之差異在於彈性因子 G 和波速 c。由於 G 是複變函數,並決定於 ω,因此很難一眼看出其對脈態流速的影響。若比較彈性管和硬管之脈態流速的百分比差異,便可發現對所有的頻率而言,彈性管的流速值都比硬管的流速值來的高,但相差並不是很大。由於彈性管的 v(x,r,t) 並不為零,也就是彈性管具有管壁的徑向位移,這將使得脈態流速比較容易在彈性管運動。當彈性管的物理性質(如硬化係數)或幾何形態(如血管分叉)發生改變時,便會發生脈波的反射現象。
討論
1. 彈性管脈態流速的解析解是基於某些簡化的假設所得到的結果,這些假設中有一個特別之處,那便是管壁很薄而且僅有些微的彈性,因此管壁的徑向位移很小而波速很高。這些假設基本上都合乎心血管系統的要求,但有一點是彈性管與人體血管系統不同之處,那便是人體的血管多多少少是被周遭的組織所栓繫著,這個效應可反映在管壁的質量與硬度上,然而彈性管不被牽繋,可在流場下自由移動。被栓繫的血管和彈性管壁薄的假設相抵觸,但其所增加的血管硬度卻與微弱的管壁彈性相符合。
2. 彈性管脈態流速與硬管脈態流速的差異並非很大,但千萬不可認為硬管脈態流速是彈性管脈態流速的合理近似者,這是因為這兩個模型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彈性管無論其管壁的彈性有多小,在流場下總是有管壁的徑向位移,這是硬管所沒有的特性。彈性管壁的徑向位移是導致脈態流速以波(wave)的形式往下游方向傳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傳播的路徑上若有任何的障礙,都將產生波反射。循環系統中,脈態血流的波反射無所不在,這是因為動脈隨著遠離心臟而有幾何變化(geometric tapering)、彈性變化(elastic tapering)的特性,亦有血管分叉的現象。血管脈態血流的波反射是硬管脈態流速所無法解釋的,因為硬管系統缺乏管壁的徑向位移而無法呈現波傳播與反射的特性,因此硬管脈態流速難以描述循環系統的波動現象。
結語
1. 對硬管的穩態流速而言,公式(1)顯示:壓力-流量關係完全由黏滯阻力(viscous resistance)決定之。
2. 對硬管的脈態流速而言,公式(2)顯示:壓力-流量關係除了由黏滯阻力決定之外,脈動頻率是另一個重要的因子。這是因爲流體重覆加速、減速所造成的慣性所致。此時流體並沒有波動前進的事實,故無波傳播與反射的現象。
3. 對彈性管的脈態流速而言,公式(3)顯示:彈性管的物理特性也是決定壓力-流量關係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這是因為流速不僅牽涉到流體的黏滯性和震盪頻率,也牽扯到管壁的彈性,這些因子都埋置在彈性因子 G 和波速 c 裡頭,此時脈態的壓力和流量是以波動的方式前進,這將導致脈波反射的存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