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篇(5):高血壓之分級、起始治療及治療目標
台大醫學院退休教授
臨床上高血壓可分為本態性高血壓和續發性高血壓。無論成因為何,高血壓都是致病率(morbidity)和致命率(mortality)的重要危險因子,幾乎所有的重要器官都受其影響。高血壓所造成的併發症,主要包括左心室肥厚、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瘤、中風和腎功能障礙(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拙著「心血管疾病的闇黑殺手:高血壓」)。根據「2018年歐洲心臟協會(ESC)及高血壓協會(ESH)出版的高血壓指引」,本文將對高血壓之分級、起始治療及治療目標做一簡要之介紹。
高血壓之定義
診間血壓測量,若【收縮壓高於或等於 140 mmHg】且/或【舒張壓高於或等於 90 mmHg】,該病患便被視為高血壓患者,這是根據臨床實證的結果,因為這些病患經過治療之後,對心血管的健康可有諸多的好處。
血壓之分級建議如下(診間血壓測量【收縮壓/縮張壓】)
1. 最佳值:低於120/80 mmHg。
2. 正常值:(120-129)/(80-84)mmHg。
3. 正常高值:(130-139)/(85-89)mmHg。
4. 第一級高血壓:(140-159)/(90-99)mmHg。
5. 第二級高血壓:(160-179)/(100-109)mmHg。
6. 第三級高血壓:>= 180 / >= 110 mmHg。
高血壓患者起始治療之建議(診間血壓測量)
1. 正常高值(130-139)/(85-89)mmHg
【1】 建議改變生活型態;
【2】 伴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狀動脈疾病)之極高危險性病患,應考慮藥物治療。
2. 第一級高血壓(140-159)/(90-99)mmHg
【1】 建議改變生活型態;
【2】 伴隨心血管疾病、腎臟病或高血壓所致器官傷害之高或極高危險性病患,應立即接受藥物治療;
【3】 伴隨心血管疾病、腎臟病或高血壓所致器官傷害之中低危險性病患,經改變生活型態(3-6個月)後仍無法控制血壓者,應該接受藥物治療。
3. 第二級高血壓(160-179)/(100-109)mmHg
【1】 建議改變生活型態;
【2】 對所有病患應立即使用藥物治療,目標是三個月內應將血壓控制。
4. 第三級高血壓 >=180 / >=110 mmHg
【1】 建議改變生活型態;
【2】 對所有病患應立即使用藥物治療,目標是三個月內應將血壓控制。
生活型態的改變
1. 每日塩的攝取量應低於 5公克。
2. 飲酒應有所節制,尤其應該避免酗酒。
3. 增加新鮮蔬果、魚、堅果、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降低紅肉之食用。
4. 維持合適的體重,避免肥胖(BMI > 30 公斤/每平方公尺;男性腰圍 > 102 公分,女性腰圍 > 88 公分)。健康的 BMI 約為 (20-25)公斤/每平方公尺;男性腰圍 < 94 公分,女性腰圍 < 80 公分。
5. 每星期 5-7 天,每天至少 30 分鐘有規律的有氧運動。
6. 絕對禁菸。
高血壓患者(可能伴隨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冠狀動脈疾病、中風/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建議應該接受治療之血壓值(診間血壓測量)
1. 18-65歲
【1】 收縮壓 >= 140 mmHg;
【2】 高血壓伴隨冠狀動脈疾病或中風/暫時性腦缺血發作之患者,收縮壓介於(130-140)mmHg 即應接受治療。
2. 65-79歳
【1】 收縮壓 >= 140 mmHg;
【2】 高血壓伴隨冠狀動脈疾病或中風/暫時性腦缺血發作之患者,收縮壓介於(130-140)mmHg 即應接受治療。
3. 大於80歲
【1】收縮壓 >= 160 mmHg 應接受治療。
4. 對所有病患而言,舒張壓 >= 90 mmHg,一律要接受治療。
高血壓患者(可能伴隨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冠狀動脈疾病、中風/暫時性腦缺血發作)之血壓治療目標建議如下(診間血壓測量)
1. 18-65歲
【1】 假如耐受性良好的話,收縮壓可降至130 mmHg 或更低,但不得低於120 mmHg;
【2】 但對高血壓伴隨慢性腎臟病之患者而言,假如耐受性良好的話,收縮壓可低於140 mmHg 甚或降至130 mmHg。
2. 65-79歳:
【1】 假如耐受性良好的話,收縮壓可降至(130-139)mmHg。
3. 大於80歲
【1】 假如耐受性良好的話,收縮壓可降至(130-139)mmHg。
4. 對所有病患而言,舒張壓之治療目標值為(70-79 )mmHg。
伴隨心血管疾病風險之處置
1. 高血壓伴隨第二型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之患者,通常具有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atherogenic dyslipidaemia)的現象,其特徵:三酸甘油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降低。因此在抗高血壓藥物治療的同時,加入他汀類藥物(statin)能夠使高血壓患者得到治療的益處。
2. 高血壓因心衰竭或心房心律不整,最常發生的併發症為血栓形成(thrombosis)。然而阿司匹林(aspirin)對沒有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壓患者,因無法提供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所帶來的治療益處,因此不建議使用。但對次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而言,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能夠為高血壓患者帶來的好處大於該藥物的傷害。
3. 某些新型的降血糖藥物(如DPP-4抑制劑 或 GLP-1促效劑),於超乎降血糖的作用之外,對降血壓的作用和降低心血管與腎臟的風險效益,逐漸受到醫界的重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