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篇(2):既愛又怕的類固醇
文:張國柱(台大名譽教授)
新聞曾經報導:「極少數診所的醫師利用類固醇(steroid )所具強效抗發炎的作用,治療普通感冒,使得病患病情迅速緩解而有所謂名醫的稱號,遭到醫界批評。」其中複雜的開業術(病患的期待與醫師的業績之間的取捨)本文不予置評。在此僅就類固醇的藥物作用和副作用,提供淺顯的訊息,以供參考。
内源性(endogenous )類固醇
人體自身就會產生類固醇,其生成路徑為「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線(hypothalamus-pituitary gland-adrenal cortex axis),簡稱HPA軸線」。情緒的起伏、晝夜的節律以及某些刺激所產生的感覺神經反應,都會影響下視丘及其軸線,調控類固醇的釋放。此外,免疫系統所釋放的細胞激素(cytokine)或經由痛覺受體(pain receptor)所引發的神經傳導,也會作用在下視丘,促使HPA軸線釋放類固醇。然而類固醇也具有抑制下視丘或腦下垂體活性的能力,避免產生過量的類固醇,此即類固醇的負迴饋機制(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身體藉此負迴饋機制,可維持內源性類固醇的穩定。
發炎反應
發炎是身體對微生物、抗體-抗原複合體、力學刺激或傷害所產生的反射性反應。舉例來說,當身體受到微生物感染時,病原體會破壞上皮細胞屏障(epithelial barrier),直接活化先天免疫系統(innate immune system),啓動發炎物質的產生和釋放,對血管造成急性效應,那便是「局部血管的擴張、血管通透性的增加、血漿蛋白的外滲和淋巴球的遷移。」在受到感染的部位會形成典型的發炎症候:紅、腫、熱、痛。
當病菌被免疫系統清除之後,抗發炎的恆定機制會逆轉上述步驟,結束發炎反應。HPA軸線和類固醇便是限制並解決發炎程序的重要基石。由此可知,發炎反應的啓動與關閉非常重要,這是修護受損組織的必要過程。但是當發炎反應啓動之後,若身體無法自主性地在適當的時機將之關閉,發炎反應將持續進行,反而對身體造成不可忽視的傷害。此外,發炎反應一般都具有局限性(局限在受感染的組織部位)。若不幸發展成全身性的發炎反應,那將是不可忽視的困擾:或許是降低病患的生活品質,更甚者或將危及病患的生命安全。
類固醇的抗發炎作用
類固醇和類固醇受體的結合,可以透過三種機制來達到抑制發炎的作用:
(1) 透過非基因體的活化(nongenomic activation),產生抗發炎蛋白,
(2) 透過基因體訊息路徑(genomic signaling pathway),調控DNA相依的作用,產生抗發炎蛋白,
(3) 透過基因體訊息來抑制轉譯因子 NFkB 的轉譯功能,抑制發炎蛋白的產生。
由此可知,類固醇具有強效的抗發炎作用。此外類固醇對免疫系統亦具有抑制作用,這使得類固醇可用之為免疫抑制劑。
類固醇的副作用
當身體發生嚴重的發炎反應,內源性類固醇無法負荷而必須外服類固醇藥物時,必須考量的是:高劑量或長期服用類固醇,對特定組織所產生不良的副作用。在類固醇的利與弊之間,必須衡量取捨。高劑量或長時間服用類固醇所產生的副作用如下:
(1) 對腎上腺而言,造成腺體的萎縮。
(2) 對心血管而言,造成血脂異常、高血壓、血栓症和血管炎。
(3) 對中樞神經系統而言,造成行為、認知、記憶和情緒的改變以及大腦的萎縮。
(4) 對腸胃道而言,造成腸胃道出血、胰臓炎和消化性潰瘍。
(5) 對免疫系統而言,造成廣泛性的免疫抑制作用和潛伏性病毒的活化。
(6) 對外皮系統而言,造成延遲性傷口癒合和紅斑以及口、鼻、眼周圍的皮膚炎。
(7) 對骨骼肌肉系統而言,造成骨骼壞死、肌肉萎縮、骨質疏鬆和骨骼生長延遲。
(8) 對眼睛而言,造成白內障和青光眼。
(9) 對腎臟而言,增加鈉滯留和鉀排除。
(10) 對生殖系統而言,造成延遲性青春期和致命的生長延遲以及性腺功能低下。
此外,高劑量或長期服用類固醇也可能造成庫欣氏症候群(Cushing syndrome),其特徵:腹部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骨質疏鬆和骨骼肌虛弱症...。
結語
類固醇具有強烈的抗發炎藥效,能夠對抗病毒或細菌所引起的發炎反應,效果非常快速。但它又是藥性強烈的免疫抑制劑,可抑制身體對抗外來微生物的感染,反而降低了身體的抵抗力。因此長期服用類固醇,不但會導致身體免疫力的下降,更容易引發感染而增加細菌或病毒侵襲的風險。由於類固醇的副作用非常廣泛,影響深遠,若非得已,請勿自行服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