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篇(7):淺談連續性非侵入式動脈壓監測系統

文:張國柱(ChangKuo-Chu

        台大名譽教授 

 

日期:2022/03/11

 

無論是高血壓(hypertension)或低血壓(hypotension)都可能對重要器官如頭部、心臟、腎臟造成傷害,因此血壓的監控在臨床上非常重要,尤其是對重症的病患而言。

 

血壓的監測可分為侵入式(invasive)和非侵入式(non-invasive)兩種:前者需要專業人員執行動脈插管,將血壓傳感器(pressure sensor)置入動脈,量測血壓的連續性訊號(continuous signal);後者可分為間竭性(intermittent)和連續性,上臂袖口式血壓測量(cuff pressure measurement)便是間竭性的一種。由於侵入式的血壓測量需要專業人員、耗時又有潛在嚴重的後遺症(雖然非常鮮見),如栓塞、缺血、神經或血管的傷害,因此連續性非侵入式血壓(continuous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cNIBP)監測系統在臨床應用上,益形重要,尤其是在重症監護和麻醉學方面。本文將聚焦於 cNIBP 測量技術之發展及其優、缺點和臨床適用性的討論。

 

cNIBP 監測系統

cNIBP 監測系統所使用之方法可有:(1Penaz 所發展之體積鉗技術(volume clamp technique),(2)動脈壓平式測壓法(arterial applanation tonometry),(3)基於脈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之演算法。

 

體積鉗技術

Penaz 所使用的方法是將壓力經由閉塞式袖口(occluding cuff)施加於手指,以光學元件量測手指動脈之體積,並將其固定,繼而變化壓力以估測血壓之連續訊號。體積鉗技術的缺點是:(1)精確度受儀器再校正的步驟影響很大,(2)收縮壓(systolic BP)有高估之嫌,(3)量測部位可因連續使用而有靜脈充血(venous congestion)的風險,(4)重複、長時間的使用可造成病患極度的不舒服和疼痛感,不適合長時間的使用。

 

動脈壓平式測壓法

壓平式測壓法是將壓力施加於淺層動脈如橈骨動脈(radial artery),導致血管變形(壓平)而間接地估測動脈壓之連續性訊號。此法雖可克服血管閉塞式測量法的缺點與困擾,然而壓平式測壓法亦有其問題,極待解決,如元件擺放位置的不正確、量測過程病人的晃動都會造成讀數的不精準。此外基準線的校正也是一大挑戰,因為它也需要閉塞式袖口的輔助。

 

為了儘可能避開上述的缺點,衆多估測 cNIBP 的方案中,基於 PWV 或其倒數的脈波傳輸時間(pulse transit timePTT)、脈波傳抵時間(pulse arrival timePAT)之理論和技術,相當引人注目。PTT  PAT 之差異,請見附註說明。

 

PTT-cNIBP 之理論與技術

脈波從動脈循環的近心端(proximal site)傳輸至週邊遠端(distal site)所需的時間便是 PTT,因此 PWV 與近、遠兩端量測位置的距離(D)及脈波傳輸所需的 PTT 之間的關係如下:

 

PWV = D/PTT ⋯⋯⋯⋯⋯⋯⋯⋯⋯⋯⋯⋯⋯⋯⋯⋯⋯⋯1

 

由於動脈管的彈性和 PWV 有關,可用 Moens-Kortweg MK)方程式描述如下:

 

PWV = (hE/ρd)1/2 ⋯⋯⋯⋯⋯⋯⋯⋯⋯⋯⋯⋯⋯⋯⋯⋯⋯2

 

為動脈管的厚度,為其直徑,ρ為血液密度,為血管之彈性模數(elastic modulus),E = E0eaPE0 為零壓之彈性模數,為特定血管之常數(0.0160.018 mmHg-1)。

 

由公式(1)和(2)可知:高的動脈壓可造成高的 PWV,導致低的 PTT。因此基於 PTT/PAT 之理論,估測 cNIBP 所需之步驟如下:

 

(1) 測得近心端和遠心端之波形,

 

(2) 使用近、遠兩端波形之腳--腳(foot-to-foot)或波頂--波頂的時間間隔計算 PTT

 

(3) 校正各個動脈參數以便建構 PTT-BP 之關係式。

 

PTT-BP 監測系統中最常見的組合是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ECG)和光體積變化描記圖(photoplethysmographyPPG)之配對。以 ECG  R-波頂為起點,PPG 之峯頂或 PPG 訊號之一次或二次導數的峯頂為終點,起點、終點之間的時間延遲便是 PAT。由於 PAT 包含與 BP 無關的射血前期(pre-ejection periodPEP),這使得 PAT-BP 模型的精確度令人有所質疑。因此甚多的研究改採阻抗心電圖(impedance cardiographyICG)取代 ECG,以便消除 PEP 的干擾。此外 Huynh 等人使用 PPG 、阻抗體積描記術(impedance plethysmographyIPG)的組合計算 PTT,配合阻抗振幅(impedance magnitude)建立 PTT-IPG-BP 模型,估測 cNIBP

 

PTT-IPG-BP 模型

根據 Bramwell-Hill 方程式, PWV 與動脈管截面積(cross-sectional areaA)之關係如下:

 

PWV = (AdP/ρdA)1/2 ⋯⋯⋯⋯⋯⋯⋯⋯⋯⋯⋯⋯⋯⋯⋯3

 

公式(3稍作整理可得

 

dP = ρPWV2(dA/A) ⋯⋯⋯⋯⋯⋯⋯⋯⋯⋯⋯⋯⋯⋯⋯⋯4

 

 dPdA 積分可得

 

P(t) = P0 + ρ PWV1/2 ln[A(t)/A0⋯⋯⋯⋯⋯⋯⋯⋯⋯⋯5

 

P0 是對應截面積 A0 之血壓。IPG 所量測的體節阻抗(impedance of body segmentZ  A 成反比關係,也就是A = ρL/Z。體節阻抗可視為動脈阻抗(arterial impedanceZa)與組織阻抗(tissue impedanceZt)之並聯,也就是 1/Z = 1/Za + 1/Zt。由於 Zt 為常數,因此

 

ΔA ≈ ρb L ΔZ/Zb⋯⋯⋯⋯⋯⋯⋯⋯⋯⋯⋯⋯⋯⋯⋯⋯⋯6

 

ρb 為血液電阻率,Zb 代表體節之基礎阻抗。由公式(1)、(5)、(6)可知: BP 可用 PTT  Z 表示之。PTT-IPG-BP 之關係式如下:

 

P(t) = P0 + ρ(D2/PTT2)ln{1 + K[(Z0 – Z(t)]) ⋯⋯⋯⋯⋯7

 

為常數,K = Za0/Z02Za0 代表 P所對應之動脈阻抗,Z0 代表 P(t) SBP  DBP 取代時之體節阻抗。由於阻抗 Z 與截面積 A 成反比,BP  A 成正比,因此 IPG 阻抗之最大振幅 Zmax所對應之血壓為 DBP,而最小振幅 Zmin 所對應之血壓為 SBP。公式(7)顯示:從腕關節至手指之固定距離D,結合兩端點間脈波傳輸所需之時間 PTT 便可估測跳--跳(beat-to-beat)的cNIBP 訊號了。

 

PTT-cNIBP 模型之潛在問題

雖然PTT-cNIBP推估法很令人期待,但是波傳輸理論所涉及的 MK 方程式,依然有所爭議。實驗結果顯示:MK 方程式所使用之彈性模數 E 不僅取決於 BP,而且與近心端彈性動脈的老化有關;週邊動脈的彈性模數,卻受 BP 和血管平滑肌所調控。因此所有 PTT-cNIBP 推估法的準確性將受到 E-BP 關係之信賴度所影響。此外 cNIBP 技術的成功與否,取決於訊號的可信賴度、雜訊、傳感器所擺放的位置、波傳輸以及校正的參數。cNIBP 在臨床實用性的兩大挑戰則為:頻繁校正的需求與晃動所造成虛假訊號的影響。

 

結語

本文簡單介紹了cNIBP 測量技術之發展及其優、缺點和臨床適用性。無論是 Penaz 法或是壓平式測壓法或是 PTT-cNIBP 模型,所測得的週邊動脈壓訊號(如橈骨動脈)若能經由可信度高的轉移函數(transfer function)之運算而得到近心主動脈壓訊號(central aortic pressure signal),配合血行力學的分析(請見「張國柱血行力學實驗室」),便可呈現更完整的血管物理特性和心臟-動脈交互作用的重要資訊(請見「動脈壓的生理意義」),對疾病的診斷和藥效評估,提供更完整、更有用的臨床參考。由此可知,可信度高的非侵入式血壓監測系統在重症監護室、麻醉學、甚至是診間的應用上將實現突破性的大變革。

 

附註說明

對一段動脈管而言,PTT 是血壓波由血管的一端傳輸至另一端所需的時間,PAT 則是脈波抵達動脈管某一特定點所需的時間。PAT 可經由 ECG 訊號之 R-波峰和和光體積變化描記圖(photoplethysmogramPGG)的某一特定點之間的時間延遲所衡量,是 PTT 和射血前期(pre-ejection periodPEP)之和:

 

PAT = PTT + PEP

 

PEP 是將電訊號轉換成力學泵送力(pumping force)和左心室等體積收縮迫使主動脈瓣打開所需的時間,與 BP 無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1):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2):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血管力學篇(5):心室後負荷之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