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篇(5):心輸出量的調控:Sagawa 模式 vs Guyton 模式

文:張國柱(ChangKuo-Chu

        台大生理退休

 

日期:2022/06/02

 

1950 年代末期,Guyton 等人有條不紊地分析閉環系統(closed loop system)心血管物性(physical property)及血量對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CO)的影響。其作法是在腔靜脈和右心房接合處(junction)作個迴路的開口,此時心輸出量和靜脈回流(venous returnCOv)都是右心房壓(right atrial pressurePra)的函數。心輸出曲線和靜脈回流曲線的交會點便是心血管耦合的平衡點(equilibrium point),也就是平衡心輸出量的運作點(operating point)。

 

雖然 Guyton 的觀念在分析閉環系統心輸出量的調控方面很有用,但卻無法明確區隔個別心臟腔室的物性和肺、體循環血管組成對心輸出量的影響。因此 Sagawa 等人於 1960 年代末期拓展了 Guyton 的作法,在肺靜脈與左心房接合處叧作一個開口,如此一來兩個開口便將循環系統劃分為(1)心臟-肺循環血管,(2)心臟-體循環血管兩個區域,爾後再將這兩個區域耦合在一起而形成完整的循環體系。Sagawa 等人期待導衍出一組具有解析解(analytic solution)的方程式,以便預測個別系統參數在調控心輸出量效力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廣泛的心輸出量(generalized cardiac output

廣泛的心輸出量可藉由心室-動脈交互作用(ventricular-arterial coupling)、靜脈-心室耦合(venoventricular coupling)兩機制推導之。

 

1心室-動脈交互作用

心輸出量受四個獨立因子所調控:心跳(heart rateHR)、心肌收縮力(myocardial contractility)、前負荷(preload)和後負荷(afterload)。末期收縮壓-體積關係(end-systolic pressure-volume relationshipESPVR)可用來探討心臟的物性(請見「心臟收縮力之量化」),而心摶出量(stroke volumeSV)則可由心室-動脈交互作用推導之(請見「從左心室心壓看心臟-血管交互作用」。納入有效下游壓(effective downstream pressurePd),那麼 SV 可表示如下

 

SV = [Ees(Ved – Vo) – Pd]/(Ees + Ea) ⋯⋯⋯⋯⋯⋯⋯⋯⋯⋯⋯⋯⋯⋯1

 

Ees = 心臟末期收縮彈性(cardiac end-systolic elastance),是心臟收縮力的良好指標;Ea = Rp/T = 有效動脈體積彈性(effective arterial volume elastance),Rp = 週邊血管阻力,T = 心週期;Ved = 心臟末期舒張體積(cardiac end-diastolic volume),Vo 則是 ESPVR 的截距。

 

由於 CO = HR × SV = SV/T,所以

 

CO = [Ees(Ved – Vo) – Pd]/(TEes + Rp) ⋯⋯⋯⋯⋯⋯⋯⋯⋯⋯⋯⋯2

 

 Ved  Pd 具有解析的表示式時,CO 方有完整的解析解。

 

2靜脈-心室耦合

末期舒張壓-體積關係(end-diastolic pressure-volume relationshipEDPVR)不像 ESPVR,它在整個生理範圍都具非線性,這將增加分析的困難度。為了解決這個困擾,Sagawa 使用類似心室的彈性模型將 EDPVR 描述如下

 

Ped = Eed(Ped)[Ved – Vu(Ped)] ⋯⋯⋯⋯⋯⋯⋯⋯⋯⋯⋯⋯⋯⋯⋯3

 

Eed(Ped) = 心室末期舒張彈性(end-diastolic elastance),是末期舒張壓(end-diastolic pressurePed)的非線性函數;Vu(Ped) 為心室無應力舒張體積(unstressed diastolic volume),也是 Ped 的非線性函數。

 

為了 Ved 具有解析式,Sagawa 假設 Eed  Vu 都是 Ped 的線性函數,那麼 EDPVR 便可以線性近似之,

 

Ved = (Ped/Eed) + Vu ⋯⋯⋯⋯⋯⋯⋯⋯⋯⋯⋯⋯⋯⋯⋯⋯⋯⋯4

 

將公式(4)代入公式(2)便可得具廣泛解析型態的 CO 表示式,由此可建立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心輸出曲面。

 

體循環心輸出曲面(systemic cardiac output surfaceCOs

將經由左心-體循環血管區塊的心輸出曲面標示為 COs,那麼 COs = Fs(Pra, Pla)Pra 為右心房壓,Pla 為左心房壓。

 

假設左心室末期舒張壓可用平均左心房壓(Pla)與常數 Al 的相乘積近似之,也就是 Ped,l = Al × Pla,並將之代入公式(4)可得

 

Ved,l = (Al × Pla/Eed,l) + Vu,l ⋯⋯⋯⋯⋯⋯⋯⋯⋯⋯⋯⋯⋯⋯⋯5

 

 Pra 取代 Pd,並將公式(5)代入公式(2)可得

 

COs = (Hl × Al × Pla + Po,l – Pra)/(TEes,l + Rp,s)  ⋯⋯⋯⋯⋯6

 

其中 Hl = Ees,l/Eed,l = 從舒張末期到收縮末期的左心室彈性增益(gain),不受心臟大小的影響;Po,l = Ees,l(Vu,l – Vo,l) = 對應無應力舒張體積之末期收縮壓。由公式(6)可知:當 Pla 增加時,COs 跟著增加;但在這個循環區塊,COs 會隨著 Pra 的增加而有微小幅度的下降。

 

肺循環心輸出曲面(pulmonary cardiac output surfaceCOp

將經由右心-肺循環血管區塊的心輸出量曲面標示為 COp,那麼 COp = Fp(Pra, Pla)

 

假設右心室末期舒張壓可近似為平均右心房壓(Pra)與常數 Ar 的相乘積,也就是 Ped,r = Ar × Pra。相似的分析可得

 

COp = (Hr × Ar × Pra + Po,r – Pla)/(TEes,r + Rp,p)  ⋯⋯⋯⋯⋯7

 

由公式(7)可知:當 Pra 增加時,COp 跟著增加;但在這個循環區塊,COp 隨著 Pla 的增加而有顯著幅度的下降。

 

對穩態(steady state)系統而言,體循環和肺循環之心輸出量應該相等,也就是 COs = COp。因此當這兩個子系統耦合在一起時,心輸出量便存在於這兩個曲面(surfaces)相交所得的曲線(intersection curve)。

 

靜脈回流曲面(venous return surfaceCOv

Sagawa 使用分布式模型(distributed model)分析血管系統。對體循環之血管床而言,令 Vs 為動脈端到靜脈端距離為 L之受應力體積(請見「附註說明」),那麼

 

Vs = ∫P(x)C(x)dx ⋯⋯⋯⋯⋯⋯⋯⋯⋯⋯⋯⋯⋯⋯⋯⋯⋯⋯⋯⋯8

 

代表單位長度之容積度(compliance);∫  0 積到 L

 

 Rv(x) 為靜脈端之累進阻力(cumulative resistance),那麼序列血壓分布(serial pressure distribution)可表為

 

P(x) = Rv(x)COv + Pra ⋯⋯⋯⋯⋯⋯⋯⋯⋯⋯⋯⋯⋯⋯⋯⋯⋯⋯⋯9

 

將公式(9)代入公式(8),積分後可得

 

Vs = COv × Cs × Rv,s + Pra × Cs ⋯⋯⋯⋯⋯⋯⋯⋯⋯⋯⋯⋯⋯⋯10

 

Rv,s 便是 Guyton 所謂的體循環靜脈廻流阻力。使用相同的分析方式,可得肺血管系統之受應力體積 Vp 如下

 

Vp = COv × Cp × Rv,p + Pla × Cp ⋯⋯⋯⋯⋯⋯⋯⋯⋯⋯⋯⋯⋯⋯11

 

由於體循環、肺循環之血管受應力體積之和不變,也就是整體循環系統血管之總受應力體積 

 

V = Vs + Vp ⋯⋯⋯⋯⋯⋯⋯⋯⋯⋯⋯⋯⋯⋯⋯⋯⋯⋯⋯⋯⋯⋯⋯⋯12

 

將公式(10)、(11)、(12)整合後稍作整理可得

 

COv = V/W –Gp×Pla + Gs×Pra) ⋯⋯⋯⋯⋯⋯⋯⋯⋯⋯⋯⋯⋯⋯13

 

其中

 

W = Cp×Rv,p + Cs×Rv,s  ⋯⋯⋯⋯⋯⋯⋯⋯⋯⋯⋯⋯⋯⋯⋯⋯⋯⋯⋯14

 

Gp = Cp/W ⋯⋯⋯⋯⋯⋯⋯⋯⋯⋯⋯⋯⋯⋯⋯⋯⋯⋯⋯⋯⋯⋯⋯⋯⋯⋯15

 

Gs = Cs/W ⋯⋯⋯⋯⋯⋯⋯⋯⋯⋯⋯⋯⋯⋯⋯⋯⋯⋯⋯⋯⋯⋯⋯⋯ 16

 

公式(13)即是靜脈回流曲面。由公式(13)可和:靜脈回流隨著 PlaPra 的增加而下降。

 

先前提過 COs  COp 兩個曲面(surfaces)相交可得心輸出量所在的曲線。對穩態(steady state)系統而言,心輸出量應該等於靜脈回流,因此 COsCOpCOv 三個曲面的交會點便是決定完整循環系統心輸出量的運作點。

 

系統參數對心輸出量的影響

解聯立方程式(6)、(7)、(13)可得心血管交互作用的運作點(CO, Pra, Pla),此運作點是心臟彈性、血管阻力、心跳和受應力體積等系統參數的函數。由於運作點的數學式很是冗長,於此僅就 Sagawa 等人以模擬的方式預測系統參數對心輸出量的影響,提出簡要的說明。

 

(1) 左、右心室末期收縮彈性(Ees)的角色

無論是左心室或右心室,Ees 低於標準值時,CO 非常靈敏地隨著 Ees 的降低而降低;但若 Ees 在正常值之上,甚或非常高於正常值時,CO  Ees 的改變相當無感而呈現水平狀態。(註:Ees 是心肌收縮力的良好指標)

 

(2) 左、右心室末期舒張彈性(Eed)的角色

無論是左心室或右心室,Eed  CO 的曲線行為異於 Ees。也就是Eed 高於標準值時,CO 非常靈敏地隨著 Eed 的增加而降低;但若 Eed 在正常值,亦或低於正常值時,CO  Eed 的改變呈現近乎水平狀態。(註:Eed 是容積度 compliance 的倒數)

 

在正常負荷的情況下,心室物性(EesEed)的改變對 CO 的重大影響都發生在心室物性嚴重受損時。

 

(3) 體循環、肺循環血管阻力(Rp)的角色

對肺循環而言,血管阻力約兩倍於標準值時,CO 方隨 Rp,p 的增加而降低;但在正常值,亦或非常低於標準值時,CO  Rp,p 的改變相當無感而呈現水平狀態。對體循環而言,CO  Rp,s 幾乎成線性反比關係,也就是説 Rp,s 愈高,CO 就愈低;Rp,s 愈低,CO 就愈高。

 

(4) 心跳(HR)的角色

心跳低於標準值時,CO 顯著地隨著 HR 的降低而降低;然而在正常值之上時,HR 的增加僅是輕微地增加CO

 

(5) 總血管受應力體積(V)的角色

CO  V 的單調遞增(monotonically increasing)函數:正常值之上,兩倍的 V 將增加90% CO減半時,CO 降為正常值的 50%。由此可知 CO 受總受應力體積的影響,很是重大。(註:的增加會促進靜脈回流,繼而提高 Ved,導致 SV 的增加,此即Frank-Starling 定律)

 

結語

Sagawa 等人拓展了 Guyton 的觀念,在腔靜脈-右心房接合處、肺靜脈-左心房接合處各作了一個開口,將循環系統劃分為右心-肺循環血管和左心-體循環血管兩個區域,爾後再將COsCOpCOv 三個曲面耦合在一起,其交會點便是決定完整循環系統心輸出量的運作點。根據電腦模擬分析的結果顯示:(1)總血管受應力體積是決定心輸出量最重要的調控因子,(2)體循環而非肺循環之血管阻力對心輸出量的影響亦扮演重要的角色,(3)正常情況下,心室物性和心跳並非是影響心輸出量重要的決定性因子,(4)當心室物性變得極為惡化或心跳極度緩慢時,這些心臟因子對心輸出量的調控才開始顯的重要。

 

附註說明

無論是體循環或肺循環,對血管之壓力-體積關係而言,在壓力為零時之截距(intercept)稱之為血管「無應力體積(unstressed volume)」。循環系統血管之總血量扣除無應力體積,所餘之體積便是血管「受應力體積(stressed volumeVs)」,也就是在血管内能夠造成彈性應力的體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1):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2):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血管力學篇(5):心室後負荷之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