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力學篇(2):Womersley 公式 vs Poiseuille 定律

 

文: 台大張國柱

 

日期:2025/01/16

 

Navier-Stokes方程式,結合連續方程式(equation of continuity),可完整地描述圓柱管内流體的流速(fluid velocity)。Navier-Stokes方程式非常複雜且具非線性項,難有解析解(analytic solution)。但在若干條件假設下,可將此方程式線性化,以利穩態流速和脈態流速之討論。

 

前置說明

1.    Navier-Stokes方程式:

流體元素(fluid element)所受力的合力,也就是慣性力(inertia force)等於重力、驅動力與黏滯力的總和;加速度則有瞬時加速度(transient acceleration)和位變加速度(convective acceleration)。

 

2.    基本假設:

管子具有圓的截面積,均勻、筆直又夠長;圓柱管的流體為不可壓縮(密度 ρ 常數)的牛頓黏滯液(黏滯度 η 常數),這將導致Navier-Stokes方程式的線性化。

 

3.    流體流速:

 沒有擾流(turbulent flow)存在的情況下,本文著重在發展完成的層流(fully developed laminar flow)之討論;u = 軸向流速(axial flow velocity),v = 徑向流速(radial flow velocity),w = 周向流速(circumferential flow velocity)。

 

本文並不討論穩態流速和脈態流速之推導,僅就推導所得的解析解在循環力學之意義上加以討論。

 

硬管的穩態流速(steady flow in rigid tube

假設圓柱管是硬管,而且流體流速不隨時間而改變,也就是 u 僅是半徑的函數而跟時間無關:u(r)v = 0w = 0

 

若將管子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任何一處的流體元素所受的重力完全一樣,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作用在流體元素的慣性力等於驅動力與黏滯力之和。

 

對發展完成的流體而言,任一流體元素所受的驅動力與黏滯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流體元素所受的慣性力為零。由此可以推導出具拋物線型態的流體流速,進一步得出 Poiseuille 定律:體積流量(volume flowqs)與硬管兩端點的壓力梯度(pressure gradientks = Δp/L <0)、內半徑的四次方(r4)成正比,而與流體的黏滯度(η)成反比,也就是

 

qs = ksπr⁴/8η ⋯⋯⋯⋯⋯⋯⋯⋯⋯⋯⋯⋯1

 

Δp硬管下游與上游兩端㸃間的壓力差,Δp < 0L硬管下游與上游兩端㸃間的距離,L > 0

 

注意:Poiseuille 定律僅適用於(1)具圓形截面積之圓柱硬管,其流體特性為穩態層流,2)僅表達穩態的血壓-血流關係,也就是平均血壓與平均血流之關係,即血管阻力。

 

硬管的脈態流速(pulsatile flow in rigid tube

假設圓柱管為硬管,流體流速隨時間而改變,也就是u不僅是半徑的函數而且跟時間有關:u(r,t)v = 0w = 0。此時脈態體積流量(qp)與穩態體積流量(qs)之關係如下,

 

qp/qs = (8/Λ²) × (1g) × eiωt ⋯⋯⋯⋯⋯2

 

公式(2)即為 Womersley 方程式,其中之參數 g Λ皆與 Womersley 參數或頻率參數(Ω)有關;Ω = r(ρω/η)1/2r = 圓柱管的内半徑,ω = 2πf

 

注意:將 qp(t) 作一個週期(T = 2π/ω)的積分,所得之結果為零。由於 q(t) = qs + qp(t),因此一個週期的積分 (1/T) ∫q(t)dt = qs這個結果證實了硬管的脈態流速僅是流體的前、後移動(back and forth movements),並沒有實質的流體流向任何方向的淨流(net flow)。

 

討論

公式(2)告訴我們一些有趣的事情,那就是

1.    當脈態壓力梯度 kp = ks × eiωt,那麼低qpqs × eiωt,由此可知低之脈態壓力-流量關係非常趨近於穩態壓力-流量關係。當 Ω = 0 時,qp/qs 的振幅= 1而其相位角= 0,也就是當震盪頻率為零時,Womersley 方程式回歸到 Poiseuille 定律。

2.    隨著頻率參數 Ω 的增加,qp/qs 的振幅隨之下降,相位角變得更負。高頻時,其振幅趨近於零,而相位角趨近於負九十度,這是由於震盪流速無法跟上脈態壓力的變化,導致其振幅遠低於 Poiseullile 穩態流速。

3.    由於組織結構的差異,相對於主動脈及大動脈,小動脈及細動脈比較具有硬管的特性,因此在心臟搏動的情況下,週邊血管的血流應是 q(t) = qs + qp(t)。由於活體之心率並不高、週動脈之管徑也不大(也就是 Ω 趨近於零),那麼 |qp| ≈ |qs| 而且相位角接近於零。之前提過硬管的 qp 僅是流體的前、後移動,並無實質的淨流,因此使用 qs 計算週邊血管阻力,應屬合理之推估。然而 qp 所示流體的前、後移動對流體的實質流動,應有阻礙的作用,此忽略脈態血流效應,單純使用 Poiseuille 定律推算週邊血管阻力,似乎有低估之嫌。

 

小小叮嚀:「吾人可以透過這些解析解來了解循環系統的原理,但是循環系統並不等價於這些解析解。」畢竟生物體之循環系統的血流非常複雜,血壓-血流關係並非如假設之線性關係,而且週邊血管也並非純然是硬管!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1):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2):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心臟收縮力學 (1):心臟收縮力之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