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終產物(AGEs)在心血管疾病的角色

台大張國柱

 

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AGEs)是指還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乳糖和寡糖⋯⋯等)與蛋白質、脂質或核酸經非酵素醣化反應所形成高度穩定、不可逆的分子結構。

 

AGEs 不僅存在於糖尿病患者體內,正常老化人群中也因長壽蛋白(如膠原蛋白)的累積性醣化而逐漸增加。此外,抽菸和富含 AGEs 的高溫飲食(如燒、炸、煎、烤的食物)也是體內 AGEs 的重要來源 。

 

AGEs 對生物體的影響主要透過兩種模式:一是直接修飾蛋白質結構,例如與膠原蛋白產生共價交聯(covalent cross-linking),導致組織僵硬度增加;二是透過與細胞膜上的 RAGE 受體(receptor for AGEs)結合,經由信號傳遞(signal tranduction)路徑,引發氧化壓力、炎症反應以及內皮細胞功能障礙等。

 

AGEs 對心血管的損害是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機制之一,其作用涉及多層次病理過程,因而形成多維度的致病網絡:

 

(一)分子層面:共價交聯改變基質蛋白的力學特性

血管壁中層膠原蛋白(collagen)與彈性蛋白(elastin)的物理性質是動脈血管順應性(compliance)或硬化(stiffness)程度的決定性因素。

 

AGEs 可與血管膠原蛋白形成不可逆的共價交叉鍵結,使得膠原纖維排列的緊密度顯著增加,導致管壁失去彈性。AGEs 不僅可以直接破壞彈性蛋白,更可激活基質金屬蛋白酶(MMP-2/9),促進彈性蛋白降解,增加彈性纖維的斷裂程度。此外,AGEs 可與心肌膠原蛋白交聯,使心室壁變硬,與舒張功能不良、心衰竭有關。

 

研究顯示,老年人、糖尿病患或腎臟病患擁有高程度 AGEs 所造成的血管膠原蛋白交聯和彈性蛋白降解,破壞管壁的分層結構及物理特性,是直接導致動脈順應性下降、血管硬化的關鍵所在。此外,老年人心肌細胞中 AGEs 累積所造成的膠原交聯,是導致心臟順應性下降和舒張性心衰竭的重要機制;然而糖尿病患者在更年輕時即出現類似改變,顯示高血糖加速了與老化相關的心肌硬化進程 。

 

(二)細胞層面:AGE-RAGE 信號傳遞路徑所誘導的持續性發炎

血管內皮細胞與平滑肌細胞表面的 RAGE 受體是 AGEs 產生發炎風暴的主要媒介。當 AGEs 與 RAGE 結合後:(1)激活 NF-κB 信號路徑,增加 IL-6、TNF-α 等促發炎因子分泌;(2)誘導 NADPH 氧化酶過度活化,使細胞內 ROS 濃度升高;(3)抑制 eNOS 活性,降低 NO 產生,導致血管舒張功能受損。

 

此過程即是所謂的「糖化-氧化-發炎」惡性循環。臨床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血管壁 RAGE 的表達量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呈顯著正相關(註一)。

 

(三)組織層面:血管壁重塑與鈣化

AGEs 與其受體 RAGE 結合,啟動氧化壓力及發炎反應,可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生與遷移,導致血管壁增厚與纖維化。AGEs 亦可刺激 TGF-β 與其他發炎因子表現,加速細胞外基質沉積,進一步導致血管重塑。

 

AGEs 亦可誘導血管平滑肌細胞發生成骨樣轉變,此過程涉及上調 RUNX2 轉錄因子(與骨鈣蛋白調控有關),增加骨鈣素分泌和提升鈣沉積速率。

 

因此,AGEs 所促進的血管重塑與鈣化是動脈硬化進展的重要因素,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等風險。糖尿病患者及高齡者由於累積過量的 AGEs,需特別注意血管健康。

 

(四)系統層面:血流力學的改變

膠原蛋白交叉鍵結所導致血管硬度的增加能夠改變血流剪應力(shear stress)的分布,促進內皮細胞凋亡,並加速脂質在血管壁的滯留。AGEs 與 LDL 結合所形成的 AGE-LDL,容易被巨噬細胞吞噬而形成泡沫細胞,促進動脈粥樣硬化。

 

此外,AGEs 可破壞微血管基底膜結構,使微血管變厚、通透性增加。微血 AGEs 的累積會使紅血球變形能力下降、白血球黏附性增加以及血漿滲漏量提升。這將導致組織灌流不足與缺血再灌流損傷,其臨床表現為傷口癒合延遲與末梢循環障礙。

 

由以上之討論可知,累積的 AGEs 可以透過影響蛋白結構與細胞信號傳導,促進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與不穩定、心肌纖維化與僵硬、血管順應性降低以及血壓上升,最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與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註二)。

 

AGEs 是連結代謝異常與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分子樞紐。AGEs 的多維作用模式解釋了為何單純控制血糖無法完全逆轉心臟、血管損害。最新臨床指引建議,針對高 AGEs 患者應採取「三重阻斷的治療策略」:抑制新生 AGEs 形成、清除現有 AGEs 交聯、阻斷 RAGE 信號傳導。此外,改善生活型態以降低內生與外源 AGEs 負荷(例如控制血糖、戒菸、飲食避免高 AGEs 烹調)也被建議作為減少心血管風險的措施之一。

 

註一

頸動脈 IMT 增厚代表動脈管壁的結構性改變,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的表現(尚未形成明顯的斑塊或血管狹窄),因此可用來早期發現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個體。研究指出,頸動脈 IMT 的增加與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增加有關,因此可作為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的一部分。

註二

AGEs 有幾種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重要亞型:

1.     CML(Carboxymethyl-lysine),最常見的 AGEs 之一,可由葡萄糖氧化、脂質過氧化等途徑產生。CML 會與細胞表面受體 RAGE 結合,啟動氧化壓力與炎症反應,被認為與動脈硬化、內皮功能障礙及心臟衰竭有關。

2.   Pentosidine,糖與蛋白質(特別是膠原蛋白)長期作用後之產物,常被用作 AGEs 累積的生物標誌物。可增加血管壁的硬度與脆性,導致高血壓與動脈硬化。血中濃度升高與心血管事件風險升高有關。

3.   MG-H1(Methylglyoxal-derived hydroimidazolone),由代謝副產物 methylglyoxal 與蛋白質結合而來,屬於高反應性的 AGEs。與糖尿病引發的微血管併發症密切相關,如糖尿病性心肌病變。可造成內皮細胞功能障礙與氧化壓力上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1):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2):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心臟收縮力學 (1):心臟收縮力之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