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篇:缺血-再灌流傷害與非藥物防患
台大張國柱
缺血-再灌流(ischemia-reperfusion)能夠擾亂細胞的恆定,造成細胞嚴重的傷害與死亡。
心肌梗塞/腦梗塞時,心臟/腦組織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導致氧的需求與供應之間失𧗽(oxygen demand-supply imbalance)謂之缺血。缺血事件發生後,將迴路打通而讓血液再度灌注謂之再灌流。
心肌梗塞/腦梗塞所造成的嚴重缺血、缺氧可導致器官失能(dysfunction),因此儘早恢復血液供應是避免組織受到進一步傷害的首要選擇。但不幸的是再灌流卻也會對細胞造成嚴重的傷害,這個現象便是所謂的缺血-再灌流損害(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
缺血過程可造成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鈣離子過載(calcium overload)、細胞酸化,並且嚴重減損 ATP 的生成,導致細胞壞死(necrosis)。鈣離子過載雖可活化粒線體通透性轉變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導致細胞凋亡(apoptosis),但在缺血情況下,細胞的酸化卻可抑制 MPTP 的活性。
再灌流可促進 ATP 的生成、pH 值的快速回復正常、活性氧物種(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鈣離子的過載和發炎。有趣的是再灌流時,回復正常的 pH 值解除了對 MPTP 的抑制。MPTP 的開啓可導致粒線體膨脹和外膜破裂、釋出色素細胞 c(cytochrome c)、活化凋亡蛋白酶-3(caspsase-3),造成細胞凋亡。
目前對 IRI 的分子機制雖然有些許理解,但對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醫療照護結果,依然不甚滿意。因此極須發展明確、有效的療法,降低心臟和大腦所受 IRI 的傷害,並強化復健治療,讓病人早日恢復常態的生活。
簡單介紹兩種用以降低 IRI 的非藥物療法:(1)間歇性缺氧訓練(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IHT)和(2)遠端缺血性前置制約(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
IHT 是讓病人短暫性、間竭性地吸入缺氧空氣(9-10% O2, 21000ft/6400m)約 3-5 分鐘,穿插著吸入環境大氣約 2-5 分鐘,因而產生極端缺氧和高碳酸血症(hypercapnia)的重複性生理訓練。
IHT 訓練可誘發腦保護因子及介質,防患大腦因缺血-再灌流所造成的傷害。IHT 所誘發的缺氧誘導因子-1(hypoxia-induced factor-1,HIF-1)、核轉錄相關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related factor 2,Nrf2)、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 M2 微膠細胞(microglia),在防患腦細胞的死亡和腦梗塞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猶如作用於腦細胞一般,IHT 可透過 Nrf2 和 HIF-1 的誘發,保護心肌細胞免於 IRI 的傷害。
RIPC 是缺血性制約(ischemic conditioning)的一種,其作法是於遠端組織施行一連串短暫而重複的缺血、再灌流步驟,觸發某一特定器官或血管床,使其達到適應並耐受隨之而來的缺血性傷害。RIPC 在動物實驗上可觀察到保護重要器官的效益,但臨床試驗方面卻難以獲得一致的共識。
IRI 有著複雜的生理病理機制,牽涉到細胞膜離子輸送的損害、細胞內鈣離子的失控、活性氧物種和促發炎激素的產生。這些事件終將觸發 MPTP 的開啓,造成細胞死亡和組織壞死。IHT 雖可降低大腦及心臟因 IRI 所帶來的傷害,然而高血脂症、糖尿病和高齡是否會干擾、降低其療效,值得關注。另一方面,高血脂症、糖尿病和高齡確實會干擾、降低 RIPC 的效能,其中又以老化效應為最,畢竟高齡本身就是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