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外篇:心、腎一家親

台大張國柱


早在 1836 年,Robert Bright 就已觀察到末期腎臟病患之心臟結構有著顯著的變化,說明了腎臟與心臟彼此之間有著高度相互影響的關聯性。所謂心腎症候群(cardiorenal syndrome,CRS)就是心臟、腎臟任何一方因急性或慢性的失能(dysfunction),導致另一器官急性或慢性的失能,代表了心臟、腎臟能夠透過某些介面進行交流,彼此相互影響,產生不良的後果。


擧例來說,心衰竭(heart failure,HF)因心臟收縮力的下降,無法產生足夠的前行血流,結果是腎前性灌流不足。腎前性灌流不足,啓動了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的活化、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化和精胺酸血管加壓素 (arginine vasopressin,AVP)的釋放,導致體液滯留、前負荷增加,進一步強化心臟泵浦的失能。這就是心衰竭之心、腎血行力學交互作用(hemodynamic interaction)的結果。中央靜脈壓(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的增加似乎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下降和全因死亡有所關聯。


非血行力學路徑之主要因子有交感神經的活化、慢性發炎、活性氧物種/一氧化氮之生成比率的失𧗽和 RAAS 持續性地活化。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之貧血-發炎-骨礦軸線(anemia–inflammation–bone mineral axis)可導致維生素 D 活性和小腸鈣離子吸收的下降、副甲狀腺素和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3,FGF-23)的釋放、磷酸塩的滯留。這些生化物質的干擾,可造成心臟、血管結構和功能的改變,導致心衰竭。


此外跨心、腎兩器官系統之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tic disease)對 CRS 亦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為著方便診斷與治療,CRS 可分為五種類型:

型態 1(急性 CRS):心衰竭導致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AKI),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導致心因性休克和急性腎損傷;急性心衰竭導致急性腎損傷。


型態 2(慢性 CRS):慢性心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如慢性心衰竭。


型態 3(急性腎心症候群):急性腎損傷導致急性心衰竭,如急性腎損傷造成容積過度負荷、發炎激增和尿毒症的代謝紊亂,導致心衰竭。


型態 4(慢性腎心症候群):慢性腎臟病導致慢性心衰竭,如慢性腎臟病有關的心肌病變導致左心室肥大和心衰竭。


型態 5(續發性 CRS):疾病的系統性進程導致心衰竭和腎衰竭,如類澱粉沉積症 (amyloidosis)、敗血症和肝硬化。


至於 CRS 的管理與治療,牽涉到非常專業的醫療行為,必須尋求專科醫師的幫忙,不可聽信民間沒有任何醫學科學根據、似是而非的論調,以免失去適時治療的良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心臟收縮力學 (1):心臟收縮力之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