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外篇:動脈管的物理性質與血管阻抗頻譜
台大張國柱
以功能的觀點言,動脈系統可分為彈性血管(elastic arteries)和阻性血管(resistance vessels)。由於主動脈和大動脈的管壁中層含有高量的彈性素(elastin),是為彈性血管,是循環系統中形成連續性血流的必要。此外主動脈具有彈性漸縮(elastic tapering)、幾何逐漸變細(geometric tapering)、以及血管分支(branching)等特性,是造成多重波反射(multiple wave reflection)的主因。另一方面,週邊的小動脈或細動脈則含有多量的血管平滑肌,是為肌性血管(muscular arteries)或阻性血管,是產生血管阻力的所在。因此討論動脈系統的物理性質時,必須將彈性血管、肌性血管以及波反射等特性納入考量。
對循環系統而言,動脈之血壓與血流的關係很是複雜,但可將動脈系統化約為線性且為非時變之系統(linear and time-invariant system),並以脈態的血流波作為系統的輸入訊號,脈態的血壓波作為系統的輸出訊號,那麼系統的脈衝響應(impulse response)便具備了描述並量化動脈管的力學特性。相對於時域(time domain)脈衝響應之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便是頻域(frequency domain)的動脈阻抗頻譜(impedance spectra)。
阻抗頻譜包括了動脈物理性質的穩態和脈態成分,而血管阻力僅為穩態成分。在人類和哺乳類動物實驗中發現:主動脈和肺動脈之血管阻抗均受物理刺激、化學藥物和生理病理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顯著的變化。這些証據可用來描述心室功能與動脈輸入阻抗(arterial input impedance)之間的關係,以體循環為例,動脈管的物理性質可影響主動脈根部之血壓對血流諧波振幅的比值,這一比值可決定性地影響心臟壓送血液進入動脈管的功能。
Milnor 主張使用主動脈輸入阻抗來量化左心室後負荷,而非使用時變的心室壓或壁應力。其優點如下:
(1)當血壓於射血期間隨時間而改變時,並不須要假設後負荷也需隨時間而改變,也就是說只要動脈系統的物理性質保持不變,那麼後負荷也就維持不變。至於血壓與血流在心週期內隨時間的變化,可視為心室與心室後負荷之間彼此交互作用的結果。
(2)阻抗頻譜展現了頻率相關與動脈波反射(arterial wave reflection)的特性,這是其它參數所難以表達的。
因此,主動脈輸入阻抗正是量化心臟外部因子、阻礙心室血流的最佳指標。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