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外篇:暴飲暴食對心率的影響

台大張國柱


相信很多人曾經有過暴飲暴食後心跳加速的經驗,這種生理性反應主要是因為血液重新分配、胃部對心臟的物理性壓迫,以及迷走神經的刺激反應所致。雖然大多數情況下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對某些敏感人群或已有心臟疾病的患者,這種反應可能更加明顯,並且帶來不適。


首先,我們進食後,尤其是吃得過飽時,血液會集中流向胃腸道以促進食物消化和養分吸收。此時,身體其他部位的有效循環血容量相對減少,心臟便會代償性地增快心跳速率,以確保心臟、腎臟、骨骼肌以及大腦等重要器官仍能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


其次,吃太飽時,脹大的胃部或胃部脹氣會將橫膈膜往上頂,進而可能影響到心臟的位置與功能,導致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這種物理性壓迫可能迫使心臟改變其收縮模式,進而表現心跳加速。


此外,進食後迷走神經會被活化以協助消化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導致異常反應。特別是大餐或高脂和高糖的食物,可能過度刺激迷走神經,引起心率變化和心悸感。這種反應與羅姆赫爾德症候群 (Roemheld Syndrome) 有關。


羅姆赫爾德症候群,又稱為「胃心症候群」,其特徵是由力學壓迫、神經刺激和發炎過程(註一)等之胃腸道障礙所引發的心血管症狀,與自律神經系統的調控有關。


迷走神經在羅姆赫爾德症候群中扮演核心的角色。當迷走神經被胃腸道障礙刺激時,通常會引起副交感神經反應,特徵是心率與血壓降低。隨著心跳變慢,代償性的自律神經反射(感壓反射)被觸發,導致續發性心搏過速、血壓上升與焦慮(註二)。超量進食後,副交感神經被過度激活與代償性交感神經亢進交互作用的結果,造就了羅姆赫爾德症候群中心血管的波動特徵。


羅姆赫爾德症候群中急性焦慮的發作,經常是由自律神經系統激活加上胸部不適所觸發。這可能形成惡性循環,焦慮進一步激活交感神經系統,使心臟和消化症狀更趨惡化。


羅姆赫爾德症候群中的自律神經症狀通常見於餐後 45~75 分鐘,因此與進食的這種時間關係提供了重要的診斷線索。羅姆赫爾德症候群患者可能同時報告心率快速變化、呼吸困難、胸痛和胃部症狀。因其症狀與原發性心臟疾病重疊,因此在考量心律不整患者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無效後,應考慮羅姆赫爾德症候群的可能性,尤其是那些有明顯胃食道逆流病史或食道裂孔疝的患者。


羅姆赫爾德症候群的治療採用多模式方法,同時處理胃腸和心臟表現,特別注重自律神經功能的正常化。飲食調整發揮關鍵作用,包括減少產氣、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採取少量多餐策略,並避免過度進食。這些干預措施可減少對橫膈膜的力學壓迫,並減少迷走神經刺激,以避開「胃心症候群」的不適與困擾。


註一

胃食道逆流引起的食道炎促使細胞激素如 IL-1β、IL-6 和 CRP 在心臟附近釋放。這些發炎介質可能對心臟組織有直接影響,並能調節自律神經系統功能。食道和左心房之間的解剖位置接近,使這些介質能影響心房組織,可能導致心房顫動和其他室上性心律不整。這種發炎機制代表了一種與直接神經刺激不同,但互補的自律神經調節之生化途徑。


註二

當胃腸道問題影響心臟功能而降低心率時,代償性的自律神經反射,也就是副交感神經抑制與交感神經激活所表現的多種臨床症狀為:

1. 心動過速、心悸、心室性早搏、心絞痛和心律不整,

2. 熱潮紅、灌注不良和血壓波動,

3. 焦慮、恐慌發作、睡眠障礙和疲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心臟收縮力學 (1):心臟收縮力之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