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篇:個體化高血壓藥物治療策略簡介

台大退休張國柱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若不妥善處理,恐有引發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和腎病變的風險。由於在早期階段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它被稱為「無聲的殺手」。

依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和台灣高血壓學會訂定的高血壓治療指引,血壓可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 正常血壓:收縮壓<120 mmHg 和 舒張壓<80 mmHg

• 高血壓前期:收縮壓120~139 mmHg 或 舒張壓80~89 mmHg

•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收縮壓≧140 mmHg 和 舒張壓<90 mmHg

高血壓:

• 第1期:收縮壓140~159 mmHg 或 舒張壓90~99 mmHg

• 第2期:收縮壓160~179 mmHg 或 舒張壓100~109 mmHg

• 第3期:收縮壓≧180 mmHg 或 舒張壓≧110 mmHg

高血壓的診斷需要在不同的時間內多次測量,並且發現血壓持續升高。通常需要連續2週內有3次以上的血壓測量值達到高血壓標準。居家血壓測量可遵循 722 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 「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 「2」每次量兩遍、取平均值。


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和台灣高血壓學會的建議,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目標為:

• 80歲以上高血壓患者之血壓應控制在 <150/90 mmHg

• 小於80歲的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疾病、慢性心臟疾病、中風者之血壓應控制在 <140/90 mmHg

• 罹患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合併尿蛋白、使用抗血栓藥物之患者血壓應控制在 <130/80 mmHg

高血壓的治療主要分為兩大方向:非藥物治療(生活型態調整)和藥物治療。高血壓藥物治療受到晝夜節律的影響,本文簡要介紹個體化高血壓藥物治療的策略。


正常血壓的晝夜波動模式

個體的血壓在24小時內呈現規律的波動,遵循所謂的「雙峰雙谷」節律模式,即清晨覺醒和起床後血壓顯著升高,心率加快,在上午8~10點達到第一個高峰,之後逐漸下降,下午4~6點血壓再次升高形成第二個高峰,然後緩慢下降,直到凌晨2~3點降至最低值。


血壓晝夜模式分類及臨床意義

根據夜間血壓相對於日間血壓的下降幅度,血壓晝夜模式可分為四種類型:

1. 杓型(正常型):夜間血壓較日間血壓下降10%~20%,是為健康的正常模式。

2. 超杓型:夜間血壓較日間血壓下降超過20%,有增加夜間腦缺血事件的風險。

3. 非杓型:夜間血壓較日間血壓下降不足10%,這種模式與心血管風險增加相關。

4. 反杓型:夜間血壓高於日間血壓,完全顛倒正常模式,這種模式攜帶最高的心血管風險。

這些模式分類對心血管風險的評估和治療計劃的擬訂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一致表明,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壓模式與標靶器官損害、心血管事件、腦中風和死亡率的增加密切相關,是個獨立的風險預測因子。


抗高血壓藥物對血壓晝夜節律的影響

1.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CB):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可以全天候降低血壓,而不顯著改變晝夜節律,但在晚上服用可能對控制晨峰現象(即晨間血壓急劇上升)特別有利。注意,鈣離子阻斷劑不應與柚子類水果一起服用。

2. β受體阻斷劑:這類藥物不僅降低血壓,還能降低心率和心臟收縮力。它們通常不改變血壓晝夜節律,但適當時機服用可減弱晨峰現象。

3. ACEI和ARB類藥物:這些藥物能全天降低血壓,不改變晝夜節律。由於 RAAS 系統在夜間睡眠時活性增強,晚上服用這些藥物可能效果更佳。研究表明,晚上給藥可能更有效地恢復非杓型患者的正常杓型模式。

4. 利尿劑:通常建議早晨服用,以避免增加夜間排尿而干擾睡眠。但對於夜間高血壓患者,可能需要考慮晚上服用,但須謹慎監測。


個體化抗高血壓藥物治療策略

動態血壓監測應作為個體化診斷和治療評估的標準工具,尤其是懷疑有血壓晝夜節律異常的患者。以下治療策略可供參考:

1. 對杓型高血壓患者,每日一次的長效降壓藥應在早晨7~8時服用,避免睡前服用。

2. 對非杓型或反杓型患者,考慮將至少將一種抗高血壓藥物調整為睡前服用,特別是ACEI或ARB類藥物。

3. 對晨峰顯著的患者,每日服用一次的長效降壓藥物(如硝苯地平控釋片、氨氯地平)應在清晨服用,以控制全天血壓並特別處理晨峰。


高血壓治療需要長期堅持,患者應按醫囑服藥,不可因血壓高低而隨意停藥或增減藥量。關於藥物的副作用,請咨詢醫師或查詢各藥物仿單。通過基於晝夜節律的個體化降壓治療策略,可以更好地控制血壓,減少標靶器官損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改善高血壓患者的預後和生活品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1):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2):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心臟收縮力學 (1):心臟收縮力之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