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篇:果糖代謝與肝胰島素阻抗
台大退休張國柱
果糖是一種存在於天然食物中的單醣,各種水果、楓糖漿、蜂蜜普遍都含有果糖。過量攝取的果糖容易造成肥胖、血脂異常、氧化壓力、胰島素阻抗、高血壓以及糖化終產物。
本文主要著重於果糖的代謝及其所誘發的肝胰島素阻抗(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
過量的果糖是在肝臟中代謝,受己酮糖磷酸酶(ketohexokinase, KHK)所調控。果糖的代謝不同於葡萄糖,不受能量狀態所影響。果糖可以透過多重代謝途徑造成肝胰島素阻抗,這些途徑包括:
(1)促進肝細胞內生性脂質合成(de novo lipogenesis,DNL),使得脂質堆積在肝臟,造成肝病變和代謝併發症(metabolic complications)。
(2)傷害脂肪酸氧化(fatty acid oxidation,FAO),降低 ATP 產能,繼而促進尿酸生成。果糖在肝細胞透過 KHK 代謝,生成尿酸,而尿酸能夠以快速正向廻圈的方式,進一步刺激 KHK 的表現,加速果糖的代謝。尿酸亦能夠增加脂質合成、降低 AMPK 的活性和 FAO 的作用。透過尿酸的生成,果糖可增加活性氧物質(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造成粒線體的失能和粒線體 DNA 的損害。因此果糖的代謝所誘發粒線體的失能、FAO 的傷害,與肝細胞發展胰島素阻抗有很強烈的連結。
(3)升高肝細胞內質網應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 stress)。內質網應激是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累積在內質網所引發的應激效應,可造成內質網功能的失衡,甚至導致細胞凋亡。內質網應激亦可直接增加脂質合成、加速粒線體失能、降低 FAO 作用,導致肝胰島素阻抗。
(4)觸發肝細胞發炎(hepatic inflammation)。透過內質網應激的升高,果糖可造成 JNK 的活化和異常的脂質氧化,誘發肝臟發炎。此外果糖可直接作用在發炎細胞,釋放促發炎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導致肝細胞發炎。
由此可知,飲食中過量攝取的果糖可透過上述代謝途徑相互影響,促進肝胰島素阻抗。這些途徑與果糖所造成的高熱量與體重無關。目前証據顯示:果糖(而非葡萄糖)是日常飲食中能夠造成代謝併發症的主要糖類。無論是短期或長期攝取過量果糖都能夠導致肝和全身性胰島素阻抗;更有某些報告指出,肝胰島素阻抗先行於全身性胰島素阻抗,暗示全身性胰島素阻抗𦘦始於肝胰島素阻抗。因此果糖的攝取必須有所節制,以免因胰島素阻抗所帶來的代謝併發症,傷害身體健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