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篇: 主動脈硬化與單純收縮期高血壓

台大退休張國柱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是一種特殊的高血壓型態,其特徵為收縮壓 ≧ 140 mmHg 而舒張壓 < 90 mmHg。這種高血壓形式,往往沒有明顯症狀(註一),但可導致嚴重的健康後果(註二),因此被稱為「隱形殺手」。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的主要病理生理機制與動脈硬化密切相關,在老年人群中特別常見。隨著年齡增長,動脈管壁的彈性逐漸下降,尤其是大動脈和主要分支動脈。當心臟收縮時,血液被泵入這些硬化的血管,導致收縮壓升高,而舒張壓則可能保持正常甚或降低,結果是脈壓差(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差)增大。其血行力學原理如下:


「動脈硬化增加循環系統中的脈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導致反射波的最大振幅落在收縮期。提前返回的反射波與前進波同相(in phase)疊加,顯著增加動脈收縮壓和心臟耗氧量。同時,為了克服高動脈收縮壓,心臟發展出代償性心室肥大(ventricular hypertrophy)。代償性心室肥大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心室壁應力和降低心臟耗氧量,但隨著時間推移,擴心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發生,再度增加了心室壁應力和心臟耗氧量。


雖然動脈硬化增加波速和動脈收縮壓,但它也可能傾向於降低動脈舒張壓。這減少了舒張期間動脈壓與左心室壓之間的壓力梯度,導致冠狀動脈灌流減少和心臟氧供應減少。此外,代償性心室肥大可能阻礙舒張期冠狀動脈灌流。因此,在動脈硬化患者中,當氧需求增加但供應可能不增反減時,心肌缺氧就會發生。如果心肌缺氧未得到改善,患者將出現心絞痛症狀,並且存在心肌壞死的可能性。如果心肌壞死發生,心肌的壞死區域將發生纖維化,破壞心臟收縮和舒張功能的均勻性,導致心臟衰竭。」


由此可知,血壓測量除了應注意收縮壓與舒張壓外,脈壓差的變化不可忽視,因為它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通常是反應動脈硬化的間接指標。脈壓差的正常範圍約在 30-50 mmHg 之間。


研究表明,與非高血壓者相比,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幾率增加 2-3 倍。因此,及時診斷和適當治療至關重要。


治療包括生活方式改變和必要時的藥物治療。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限鹽、減重、適度運動、健康均衡飲食、限制酒精攝入、戒煙以及壓力管理。當生活方式干預後血壓仍未達標的患者,藥物治療是必要的。研究發現,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如纈沙坦、替米沙坦等)併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可以顯著降低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是這類患者的理想選擇。


治療的最終目標是降低心血管併發症風險,改善生活品質和預期壽命。研究表明,適當治療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可使腦血管病變發生率減少36%,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減少32%,充分證明了治療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註一

雖然大多數患者沒有症狀,但部分人可能會出現非特異性症狀,如頭暈、頭痛、頭脹、耳鳴及後頸部僵硬緊束感等。這些症狀通常不嚴重,而且容易被歸因於其他原因,如疲勞或壓力。在嚴重的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病例中,可能會出現更明顯的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呼吸困難或胸痛等。


註二

長期未經治療的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可能導致多種心血管併發症,包括增加出血性或阻塞性中風、心臟疾病(如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和腎臟損害(如蛋白尿、腎功能減退等)的風險。此外,單純收縮期高血壓還可能導致視力問題(如眼底出血、視力模糊等)和周邊血管疾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1):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2):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心臟收縮力學 (1):心臟收縮力之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