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外篇:晚間體能活動對高齡高血壓患者之影響

台大張國柱


近年研究顯示,晚間運動對血壓管理具有獨特效益,尤其對高血壓患者而言,其生理機制涉及晝夜節律調控與代謝適應。


人體血壓一天之中呈現規律性波動,通常為「長柄勺型」的曲線:上午9-11時和下午16-18時為血壓峰值時間,而晚上20時起血壓逐漸下降,至夜裡2-3時達到最低點後再開始上升。


正常情況下,夜間血壓會比白天低10-20%,這種現象被稱為「杓型血壓」。然而,高血壓患者常出現「非杓型血壓(即夜間血壓降幅不足10%)」或「反杓型血壓(即就寢時血壓不降反升)」,其危險性比日間高血壓更大。


人體晝夜節律深刻影響血壓調控,與自律神經系統活動有關:夜間副交感神經活性升高、交感神經活性降低,促使心率下降、血管舒張與血壓下降,白晝剛好相反。


正常血壓呈現晝高夜低的日週期變化,晚間運動恰能與此生理節奏產生協同效應。具體而言,時段性運動能於生理節律紊亂後重建晝夜調控系統,其中晚間運動特別有利於降低血壓與心率。


臨床研究證實,高血壓患者進行相同強度的有氧運動(註一),晚間時段(18:00~21:00)(註二)執行能產生更優異的血壓下降效果。與晨間組相較,老年高血壓晚間運動組在收縮壓與舒張壓的降幅均顯著優於晨間組。此效益乃透過多重生理機制達成,包括增強感壓反射敏感度、抑制交感神經活性與降低體循環血管阻力等。


對於已接受降壓藥物治療者,晚間運動能提供額外效益,包括抑制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與改善感壓反射敏感度。此項時效性效應對特定族群尤具重要性,包括老年患者、頑固性高血壓患者及肥胖族群。對這些族群來說,選擇效益更佳的運動時段可能減少藥物需求或增強藥物療效。


對於尋求非藥物管理策略的高血壓患者,將運動時段調整至晚間亦可獲取額外臨床效益。現階段證據充分支持晚間運動作為高血壓患者最大化運動降壓效益的首選時段,即便輕微的血壓下降也能顯著降低心血管風險。


儘管晚間運動效益顯著,但安全考量仍為老年高血壓患者的首要原則。由於運動會暫時性提升血壓與心率,若起始血壓值已處於高位(靜息收縮壓≥180 mmHg 或 舒張壓≥110 mmHg),可能導致活動期間產生過度心血管負荷,患者應優先就醫評估而非進行運動訓練。


由此可知,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而言,晚間運動前實施血壓監測有助於識別潛在的危險性血壓升高狀態。此措施既是預防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安全閥,也為優化運動處方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可作為整體血壓管理策略的成效指標。


註一

高齡高血壓患者應避免進行運動過程激烈、需要爆發力的運動,如舉重、短跑、倒立或大重量訓練。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高齡高血壓患者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訓練(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等節律性活動),每週2-3次,每次20-30分鐘。


此外,高血壓患者在運動中須避免頭部向下或低於心臟的訓練動作或運動時持續用力憋氣,因為這些動作可能導致短暫頭暈、頭痛、心悸甚至暈厥等情形(即「努責效應(Valsalva maneuver)」)。


註二

晚間運動須避免在睡前2小時內進行,因劇烈活動會使核心體溫升高1-1.5°C,延遲褪黑激素分泌達40分鐘,可能加劇清晨血壓驟升風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心臟收縮力學 (1):心臟收縮力之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