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篇:膽固醇與癌病變

台大退休張國柱



前些時候一位醫學院長者傳來一段影片,希望聽聽我的意見。該影片的最大主軸是「血液膽固醇的濃度與罹癌率成反比關係,換句話說就是膽固醇愈低,罹癌率愈高,反之亦然。」該論點確實顛覆我對膽固醇和癌症關係的認知,因此不吐不快。


衆所皆知,人體的膽固醇百分之八十是由肝臟和小腸所生成,僅有百分之二十是由飲食攝入。然而癌細胞也有生成膽固醇的能力,並且能夠快速地從血液中攝入膽固醇,供其增殖、成長之用。


對正常細胞而言,當攝入高膽固醇食物而增加血中膽固醇濃度時,肝細胞能夠啓動負廻饋機制(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其作用是抑制 HMG-CoA 還原酶(reductase)以及 LDL 受體(LDL receptorLDLR)的活性,降低膽固醇的生成和 LDL 的可用率(availability),反之亦然。


然而癌細胞有著異於正常細胞的膽固醇代謝途徑。對癌細胞而言,廻饋機制的失能促進了膽固醇的生物合成,並上調了 LDLR 的活性。此外癌細胞能夠進行膽固醇的酯化反應,形成更穩定的膽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s),儲存於細胞內以備癌細胞行快速分裂之需,此作用與膽固醇的可用率無關。


此時必須釐清的是「病患血液膽固醇的下降到底是導致癌病的因或是癌病所造成的果?」今以大腸直腸癌為例,簡論之。


臨床報告指出,病患被診斷大腸癌之前,血中膽固醇的濃度已經降低了。但有趣的是,大腸腫瘤組織比正常大腸組織呈現了高程度的 LDLR,而高表現的 LDLR 所扮演促使癌細胞從血中攝入膽固醇以支持癌細胞快速分裂的角色,可能是導致大腸癌患者血中膽固醇含量下降的原因。此外利用外科手術治癒的病例,經 12 個月的追蹤調查後顯示,患者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逐漸回升。因此大腸癌病患血中膽固醇濃度的下降,不太可能是導致大腸癌的因,倒可能是大腸癌所造成的果。


另一方面,某些研究提及血液高膽固醇濃度可獨立地降低大腸癌的風險,然而更多的團隊卻指出:所增加的血液膽固醇無法對抗大腸癌的發生與進展,相反地,它有增加致癌的風險。


由於癌細胞膽固醇代謝的改變被視為癌症的標誌之一,因此針對以膽固醇代謝為標的,結合改進的化學療法,可提供癌病治療的另一種選項,期待有著較佳的成效。以膽固醇代謝為標的的藥物包括 HMG-CoA 還原酶抑制劑,也就是他汀類藥物(statin),或是膽固醇攝取的抑制劑。雖然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有著顯著的成效,但是 statin 的抗癌角色,遭到質疑。少數的報告提及 statin 在癌病治療方面有著負面的效果,但就整體而言,甚多的研究顯示,在大腸癌、乳癌、肺癌、肝癌、攝護腺癌、卵巢癌、胃癌、血癌、胰臟癌的治療,statin 都呈現正面的成效。


臨床和流行病學的研究指出,飲食所增加的膽固醇能夠提高乳癌、胃癌、卵巢癌、胰臟癌、大腸直腸癌⋯⋯等等的風險,然而對膽固醇和癌病變之間分子機制、訊息路徑的理解,依然缺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以便提供較佳的癌病管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1):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2):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心臟收縮力學 (1):心臟收縮力之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