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外篇:動脈壓脈態參數的生理意義

張國柱


「老張,心臟明明掛在胸口上,那為什麼心跳可在手腕上測量呢?」


「說來話長,這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明白、講淸楚的。」


「若無法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表達,那代表你也⋯⋯」


「好吧,那就一句話,動脈波的傳輸現象!」


心臟週期性的搏動所造成循環系統的波動可在整個血管網路傳輸,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深遠。


我們先來定義動脈壓的脈態參數(pulsatile parameters)吧。以波動的觀點言,動脈壓的脈態參數可有:波速(wave velocityc0)、波傳輸時間(wave transit timeΔt)以及波反射係數(wave reflection coefficientRf)。波速或波傳輸時間可反應動脈管壁的硬化程度;波反射係數則可反應動脈波的反射強度。


以體循環為例,動脈管的彈性從主動脈往細動脈 連續遞減,是為彈性漸縮(elastic tapering);動脈管的內徑由主動脈往細動脈 連續遞減,是為幾何漸窄(geometric tapering)。此外動脈系統從主動脈到週邊細動脈有著甚多的血管分支(branching)。這三種物理、幾何因素都是動脈波傳輸過程中 造成波反射的重要因子,也是動脈系統的波反射具有連續性與多重性的根本。


由於波反射的連續性與多重性在應用上非常困難,因此單次反射的觀念便應運而生。單次反射的基本觀念是:舉凡內徑與彈性都很均勻的血管,波在傳輸的過程中不會產生反射波,僅當波到達週邊血管的有效位置(有著不相匹配的阻抗存在),反射波於焉產生。單次反射的觀念在時域(time domain)上,可導入簡潔的血壓波拆解方程式,提供了臨床的實用性。


導管所量到的血壓波(Pm)可拆解成前進波(Pf)與反射波(Pb)之和:Pm = Pf + Pb(如圖),這牽涉到波的傳播速度和波的反射強度。波的傳播速度與彈性管的硬度有關:硬化程度愈高,波速愈快,波的傳輸時間愈短。波的反射強度則與彈性管-阻力性血管的匹配程度有關:匹配度愈差,反射強度愈大。因此當動脈硬化(arterial stiffening)的程度愈高,波速愈快、波的傳輸時間愈短,反射波的最大振幅愈容易沒入收縮期。提前返回的反射波與其前進波相疊加,大幅地増加了動脈的收縮壓和心臟的耗氧量,心臟的收縮負荷(systolic loading)也就愈大。心臟的收縮負荷愈大 愈容易造成代嘗性的心臟肥厚,傷害心臓的舒張功能(diastolic function),進而減損心臟的收縮功能(systolic function)。


波反射觀念的引入,使得難以理解的動脈波有了合理的解釋。波反射的振幅(magnitude)與時序(timing)對心臟之收縮和舒張功能的影響甚巨,因此波的反射理論可用以解釋血管的病變對心臟功能的傷害,使研究者能更深入地了解動脈循環的病理生理狀態,以及藥物的力學作用,提供重要的臨床資訊,服務病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心臟收縮力學 (1):心臟收縮力之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