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外篇:HRV 與 SBPV 在評估自律神經功能方面的互補性

台大張國柱



自律神經系統控制人體多數內臟器官的自發性活動,其功能平衡對心血管穩定與整體健康至關重要。心率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與收縮壓變異(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是目前用以評估自律神經功能的兩項重要生理指標。HRV 主要反映副交感神經(特別是迷走神經)對心臟節律的調控能力,而 SBPV 則主要反映交感神經對血管張力及血壓變異的影響。本文透過比較兩者的神經支配、作用標的、生理意義與臨床應用,說明 HRV SBPV 在自律神經功能評估方面的互補角色。


一、HRV-主要反映副交感神經對心臟節律的調控能力

HRV 是指連續心跳間隔(R-R interval)的變化幅度,反映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對竇房結調節的動態平衡。正常情況下,較高的 HRV 代表自主神經調節能力良好;相反地,HRV 降低意味著迷走神經張力減弱或交感神經亢進。較高的 HRV 通常見於心臟功能良好者,而 HRV 降低則被認為與交感神經相對過度興奮、迷走神經活性不足有關,可能使患者比較容易發生心律不整(如心室顫動)現象


二、SBPV-主要反映交感神經對血管張力的影響

超過 95% 以上的血管(特別是動脈系統)受到交感神經支配,只有極少數部位(如部分消化道或外生殖器)受副交感神經的影響。因此,SBPV 的變化主要反映的是交感神經對血管張力與血壓調節的影響。當交感神經活性增加(例如壓力、疼痛、姿勢變化、運動),血壓變異度通常會增加。在慢性交感活性亢進或血壓調節不穩的情況下,SBPV 明顯升高,可作為不穩定血壓或心血管風險之指標。


三、臨床應用分析

以下針對 HRV SBPV 在帕金森氏症、高血壓、糖尿病與跌倒預測等臨床應用進行說明:

1.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PD

HRV 在帕金森病患中常呈現下降現象,反映副交感(迷走神經)功能退化,尤其是高頻(HF)與 RMSSD 指標明顯下降。SBPV 則多呈上升,顯示交感神經活動不穩與血壓調控能力下降,與姿位性低血壓、跌倒風險相關。

2. 高血壓(Hypertension

HRV 可用於評估交感神經亢進與副交感抑制狀態,常見於未控制良好的高血壓個案。SBPV 明顯增加則與血壓波動性上升有關,與心血管事件風險(如中風、心衰)具有高度相關性。某些降壓藥物可改善 HRV 與穩定 SBPV

3.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HRV 為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DAN)最敏感的非侵入性指標之一,特別是在 RMSSDHF 明顯下降時,可早期偵測副交感神經的受損。SBPV 在糖尿病患者也常呈上升趨勢,反映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或血壓調控失衡,與心血管事件及姿位性低血壓風險相關。

4. 跌倒預測(Fall Risk in Elderly

老年人若 HRV 顯著下降,顯示對姿勢與環境變化的自律調節能力降低,為跌倒風險因子之一。而 SBPV 過高則反映血壓調節失衡,常見於姿位性低血壓,與跌倒及頭暈高度相關。兩者結合可作為預測跌倒風險的整合指標,特別適合應用於長照機構或高齡社區照護場域。


四、結論

HRV SBPV 分別代表副交感與交感神經功能的重要監測指標,兩者具有互補性。臨床上若能同時評估這兩項指標,將有助於更全面理解自律神經功能狀態,特別適用於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老年跌倒風險與自律神經病變等狀況。


HRV SBPV 的比較

項目

HRV(心率變異度)

SBPV(收縮壓變異度)

支配神經

心臟副交感(迷走神經)主導,亦有交感參與

交感神經主導(95% 以上的動脈管受其支配)

主要作用標的

心跳間隔(R-R interval

動脈血管張力與收縮壓

變異來源

心臟節律的變化

動脈交感調節下的血壓波動

反映神經活性

副交感 + 交感神經活性(偏副交感活性)

交感神經活性(反映出血壓不穩定現象)

常見應用

壓力、自律神經病變、心臟風險評估

高血壓、跌倒風險、交感亢進偵測

 

HRV SBPV 的重點應用對照:

臨床場景

HRV

SBPV

建議用途

帕金森氏症

迷走神經衰退偵測

交感波動與跌倒/低血壓風險

疾病監測與跌倒預防

高血壓

評估交感失衡、藥效反應

評估血壓波動、併發症風險

危險分層與治療評估

跌倒風險

自律調節彈性指標

姿位性血壓波動反映

高齡者預測與預防指標

糖尿病

早期偵測 DAN 副交感退化

交感失衡與姿位性低血壓指標

神經病變與心血管風險監測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臟篇:認識心臟肥大

血流篇:Poiseuille 定律 vs Murray 定律

心臟收縮力學 (1):心臟收縮力之量化